劉婷婷 郝云慧
摘要: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顛覆了以前的發展軌跡,科技進步,數字化發展,城市空間改造,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城市一改以前的模樣,而城市以往的記憶漸漸被人遺忘。而伴隨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記憶保護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如何留下這些記憶?本文以深圳為例,從影像記錄功能的角度,探析城市紀錄片對城市記憶的保護與傳承,并提出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影像;城市;城市紀錄片;城市記憶;保護與傳承
城市記憶依附于城市的空間、生活等各個方面,通俗來說,城市是承載城市集體記憶的“容器”,在城市的持續更新發展中,記憶也在不斷的產生和延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生活習俗等的更新換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痕跡也漸漸淡化。那么,如何使短暫的社會記憶轉換為長久的集體記憶,使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阿萊達·阿斯曼在其著作中提出其傳承形式有:(1)充滿情感張力和號召力的故事當中的事件情節;(2)幫助記憶的視覺符號和語言符號;(3)學習機構和大眾傳播媒體;(4)展示遺物的遺址、遺跡;(5)重塑不同時代的記憶并加強集體參與度的紀念儀式。
紀錄片是影像藝術的一種形式,最早提出“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這個概念的,是英國紀錄片理論家兼制作人約翰·格里爾遜,他指出,紀錄片就是“對現實進行的創造性處理。”美國《電影術語詞典》認為,紀錄片是一種排除虛構的影片,它具有一種吸引人的、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觀點,但它是從現實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輯和音響來增進作品的感染力。基于資料的查找,筆者認為紀錄片可以大致理解為:(1)有故事情節的非虛構影片;(2)依賴于大眾媒介的傳播;(3)以視覺符號語言表達內涵;(4)展示作用。這與阿萊達·阿斯曼所提出的集體記憶的傳承形式不謀而合。因而,紀錄片與集體記憶存在著天然的聯系。
深圳作為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城市,大部分人覺得這并不是一個需要記憶的城市,本文謹站在交流的角度,通過對深圳城市紀錄片的研究,審視深圳這樣一個迅速發展的新興移民城市中城市記憶在媒介融合時代的傳承。
一、城市記憶的功能
1.延續功能。城市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征,有記憶的城市才有延續性的城市歷史,才能追溯到城市的起源和城市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阿爾伯蒂曾經這樣指出城市記憶的重要性:“失去其起源的記憶與連續性原則,城市將瀕臨毀滅。”正是因為城市記憶的存在,城市物質結構與社會文化的演變遵從于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塑造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獨特風貌與形象。
深圳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移民城市,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深圳由原來的小漁村,早已變成了國際化的大都市,“創新”似乎已經成為其城市對外最重要的名片。城市需要發展,但同時城市文化積淀也不容忽視,而記憶是最好的證明。
2.凝聚功能。城市記憶以社會實踐和認同作為基礎,在此過程中,城市居民共享權利和義務,基于共同的歷史經驗得以產生共同的情感與意志。一個群體之所以認同與其他人是一個群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創建了共同歷史的基礎上。城市記憶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城市居民在對根、對集體的欲求上,增強其身份認同感和城市凝聚力。
3.塑造功能。城市是一個人與環境互動的有機整體,對于城市來說,記憶是城市居民在與城市生活環境互動中產生,城市是記憶產生的場所,體現出人的主觀意識與外在現實環境之間的互動。如果一個城市沒有記憶,那么,它與市民間的聯系也將消失,城市這一場所便失去了靈魂所在,而成為一個純粹的居住場所。
二、深圳城市發展的特殊性
1.深圳城市發展簡況。深圳市,又稱“鵬城”,位于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于1979年建市,1980年被批準設立經濟特區,原本落后的小漁村一下子變成了集全國之力建設的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三。深圳是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自主創新”是其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近幾年深圳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創客之都”、“創新之城”。
深圳歷來就是移民之地,改革開放前,深圳原住民就是以客家人為主,據寶安縣志等文獻記載,客家人占深圳原住民的六成以上。多數人談到深圳的文化內涵,大多會說深圳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用“文化沙漠”來形容深圳。近幾年深圳一直在大力建設城市文化,在我看來,深圳并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有待開發與積淀。
2.深圳城市發展特征。
(1)創新之城。深圳因創新而生,這也就注定了其文化基礎薄弱的因子。深圳每天都會有新鮮事物發生,創新的發生催生舊物的更替,而舊物需要記錄與保存。如深圳建設初期的第一批移民基建工程兵群體,他們已經漸漸被這座城市遺忘,而如何留住這段記憶?紀錄片無疑是最好的途徑之一。
(2)年輕之城。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它的城市人口構成也已年輕人居多。據《2015年深圳人口結構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深圳市15~64的人口占比88.4%,QQ大數據2016年發布的《全國城市年輕指數報告》顯示,深圳的年輕指數高達89,遠超其他城市。年輕群體大多對新鮮事物有獨特的敏銳度,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對他們身處的城市文化不關心。正是這樣一個群體,更需要了解深圳城市的發展歷史及其文化,以此融入這個城市。
(3)移民之城。移民城市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客強主弱”,表現在移民人口多于原住人口,另外外來文化處于優勢地位;二是人口流動大,移民由于沒有地緣的牽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繼續遷徙,另外移民城市因為開放性也會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為了增強城市凝聚力,有必要從文化上進行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金震茅:類型紀錄片:影像里的中國[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2]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3]張紅軍:紀錄影像文化論[M],新華出版社,2006
[4]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薛昉旭:留存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_[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0.5
[6]朱蓉:城市記憶與城市形態[D],東南大學,2005.5
[7]徐好好:城市記憶的作用和價值_[J],城市建筑,2016.6
[8]周瑋:近20年城市記憶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15.3
作者簡介:
劉婷婷,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郝云慧,深圳大學創業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