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國
摘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提出以自主學習、實踐、探究為核心的“實踐探究式”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課課堂教學新模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究實踐-分組協作-交流評價--課堂小結”,并介紹了具體實踐方法。
關鍵詞:職業教育;服裝專業課; 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一、新模式的探究構建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活動諸要素依據一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所形成的一種穩定而又簡約化的教學結構。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中職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理論、方法與工具。中職學校主要培養的是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初、中級實用型人才。服裝專業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對學生服裝專業課使用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主動實踐探索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實踐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改變以往課程內容繁、難、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服裝工業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服裝職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改變以往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技能。要達到新時期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職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需要提出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以學習、實踐、探究為核心的“實踐探究式”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課堂教學新模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究實踐-分組協作-交流評價--課堂小結”。它以問題探究實踐為主要學習方法,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探究實踐為主線的;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和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的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培養具備服裝專業課應用型及復合型人材的重要保證。
二、新模式的具體實踐
(一)創設情境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氣氛,利用多媒體網絡、素材庫等,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相近的情境,使學習能在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如向他們展示以唐裝為主題的圖片課件,并重點向學生演示主題中的設計選題、來源、設計方案、款式圖、評估、生產說明等部分,鼓勵和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服飾為主題,創作一個充滿個性、反映時尚潮流的服裝設計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 去激勵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二)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出問題,也可以是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實踐發展。如在結構制圖課中,通過電腦展示一條新款式連衣裙讓學生觀看,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選擇恰當的工具繪出1:5結構圖,接著圍繞其內容展開分析、討論與交流,讓學生把相關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訓練中,即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典型案例,邊領會、邊模仿、邊演練課堂教學技能,并通過自行設計、自我練習、小組討論、小組試講等各種形式強化學生設計創新能力。鼓勵每個同學通過努力制作出一份合格的結構圖。
(三)自主探索實踐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實踐。先由教師啟發引導 (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策略與技巧) ,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如在時裝畫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進行服裝市場調查、面料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本年度服裝流行趨勢,去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國內外優秀時裝畫的圖片網頁,然后采取分小組競賽的方法,通過教師幫助和網絡搜索有關信息,小組成員的通力合作,自主探索這些問題。每位學生可以卷面形式設計一個系列的服裝款式,包含主題名稱、設計說明、效果圖、平面款式圖、飾品設計、面料小樣等。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總結出設計一個系列的服裝款式的策略與技巧。
(四)分組協作
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開展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專業知識的理解。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實際工作能力。如在職訓中,可以班級為單位,分成4~5個小組(每組6~8人),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協作內容。根據服裝行業需求情況,結合服裝專業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對組內成員進行行業職位細分——計算機制版、排版、推檔、排料、工藝制作、采購、手工飾品制作等,并總結歸納出每個崗位的特點、任務和職能要求,然后各小組再根據小組成員自身特長和能力進行崗位分工協作。這樣能夠各盡其能,培養崗位責任心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幫助與合作,鍛煉了學生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及實際工作能力。
(五)交流評價
學生可分小組把學習中所實踐探究的結果做成各種形式的作品,由教師和學生組織自評、互評。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恰當的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基石,可以起到能力的提升,知識的歸納等到作用。如學生通過一個系列的服裝款式設計,最后以成衣的形式把設計的服裝呈現出來。在學生完成設計作品之后,由所有的教師和學生組織自評、互評。對該作品從設計思路、形式、款式、特點、版型要求、工藝標準、面料選擇、配件運用、流行趨勢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闡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和制作思路,還需要解答教師所提的問題。
(六)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必不可少,它往往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不但融合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又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是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性評價。通過實踐總結,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取到極大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及合作精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為培養中職高素質勞動者提供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杏梅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
[2]趙旭堃 王景慧.關于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的調查報告[J].大眾文藝
[3]侯霞 淺談職業院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