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
摘要:無論從事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性,教學也不例外,如果在教學中運用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不僅會讓老師的教學效果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會讓學生更加高效的學習知識,本文就圍繞小學語文的教學藝術進行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藝術
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而言,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有限,并且在理解力、思考能力、知識面、運用能力等各方面對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都是處于比較低端的層面。因此,對于老師可能并不只是教授學生書本知識這么簡單,而是通過書本知識教授的同時,讓學生在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就是教學要具有藝術性的目的所在。
一、教學藝術的內涵
首先,老師的基本任務是教學,而能讓教學達到老師期初想要的效果就需要教學具有藝術性。而其內涵就是老師的專業水平和書本的知識相結合之后,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教授給學生,而且學生能夠高效的吸收老師所講的內容并從中能夠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具有藝術性的東西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同樣,教學運用好方法,更能增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適應性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適應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個人,在學生的心目中,可能老師就是無所不知的,但是老師面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適當的放低姿態,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受自己所講的內容是否能夠被理解、明白。也許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對于學生而言不一定簡單,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適應性,能夠適應小學生理解,而不是為了讓小學生的知識面更寬廣就盲目拓展很多小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這樣會給小學生造成迷茫感,導致學習語文的興趣減弱,那就更不用說學好語文了。
(二)教學方式適應性
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了。”充分說明孩子的心理穩定性差,也就是情緒波動比較大,除此之外,好奇、敏感、自律性差、自尊心強等是大多數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所以,老師在面對這個年齡層學生的教學時,與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不同的。給予學生正確的方式進行教學,是老師高質量教學以及學生高質量學習的基礎。
1.適應小學生知識面窄的特點進行教學。
對大多數小學生而言,有很多知識都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所以在面對老師上課講解知識時,思維肯定不會像老師所想的那樣反應快,并且不會形成很深的記憶,面對這一問題,可能需要老師更加耐心、細致的教學,甚至同樣的知識點需要重復給學生講解,讓學生盡可能的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記憶。
另外,小學生的知識積累相對來說是很少的,尤其是語文,更是需要積累的一個科目,所以老師除了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學時間讓學生鞏固、積累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知識的積累。老師可以把這項內容布置給學生作為家庭作業來完成,避免小學生因自律性差而不主動去完成任務的情況發生。
2.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教學。
小學生的心理穩定性差,但卻好奇心強、自尊心強等,針對這些特點,老師上課可以盡量采用幽默式的方式進行教學,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讓心理穩定性差的小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課堂教學。語文本身的內容就非常豐富多彩,如果老師把教學內容能夠繪聲繪色地講解給學生,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增強外,對老師的教學內容吸收的效果也會更好。一些在書本上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添加一定元素在里面,讓所講的內容更加飽和,通過這些元素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學習語文。
三、教學語言具有藝術性
(一)引導語
引導語是對于小學生如何學習語文的一個正確引導,通過老師的引導,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漢字大多都是象形字,老師需要教學生認識的字有很多,但不可能每一個字都去教,或讓學生死記硬背,所以只有教會學生如何識字才是真正讓學生學習漢字的辦法。例如,老師可以向小學生提出“澡”、“燥”、“躁”、“噪”這幾個字如何輕松的區分,并且記住這幾個字等類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講授語
老師講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很好的吸收才是老師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課時注意整個教學過程的思維邏輯,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像上文舉例提出的問題該怎樣去區分那幾個字?老師不只是把這幾個字一起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需要區分這幾個字讓學生自己去記,而是應該告訴學生是怎樣去區分的,這樣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才會知道怎樣去區分。
另外,小學生的語言思維邏輯除了通過老師的教學學習,還會被老師在平時教學時的講授語所影響。因此,老師更應該注意教學時的講授語是否正確,給學生留下正確的語言思維邏輯,讓學生在學習中知識和實際的語言環境能夠得到正確的結合。
(三)提問語
提問語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的一種方式,通過提問,可以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同時老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對于相應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提問語也應該是具有藝術性的。例如,老師問學生是否聽懂了,學生通常情況下都會回答說“聽懂了”,但如果老師采用提出類似問題的習題給學生就能更好地檢測學生的接受程度了。
(四)評論語
小學生的自尊心強,可能在老師不知情的情況下會因為評論語而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時老師的評論語可以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采用比較幽默的話語,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可以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評論語對學生來說可能會具有“一點通”的功能,因為作為一名小學生,可能總結能力會較差,所以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評語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進,這是對于學生提升的一個重要部分。
教學的藝術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角落滲透的,而語文本身就是漢文化的精髓,教學方式方法具有藝術性,讓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時具有藝術感,并且讓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藝術所在,才是老師所追求的教學藝術,以上所提到的教學藝術的內涵,怎樣的教學方法是具有藝術性的,以及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都是個人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藝術的看法。
參考文獻:
[1]王淑梅.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教育周刊:2017(17):41-47
[2]姜水華.如何讓教學具有藝術性[G].山東師范大學:2000(34):12-21
[3]周麗娜.教學藝術探討[J].上海教育:1999(25):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