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權
摘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主要以育人為根本的學科,它的母的是為了教學學生如何做人,明白做到的道理,讓學生對生活充滿信念與理想,同時它還讓學生明白愛心、責任心、品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闡述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性,簡單分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重點介紹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策略,希望給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探究
一、引言
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教材為主,進行固定的教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都是照本宣讀。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幾乎以說教、灌溉式的模式進行課本的講解,沒有進行生動的剖析,因此使得課堂的教學質量較低。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改進教學方法與模式,對教學策略進行改善,要結合個性化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不僅僅是要提升學生的知識積累,更應該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上,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優秀品德的養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性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的核心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借此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作為貫穿整個小學的一門重要課程,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明顯區別于其他課程,它最為直接、合理的將品德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構建了一套符合實際生活的教學體系,在教學中學會如何做人、做事,給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社會。因此品德與社會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不不言而喻,其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更是給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提供了明確的指向標,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
要想研究探索出一套適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方法,那就需要了解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現狀以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課堂教學的乏味無趣是教學的一大忌諱,由于小學生還處于身體和生理發育的開始階段,他們對學習還處于萌芽狀態,心智發育才剛剛開始,學習的注意力、自制力和興趣并不是很強,如果課堂教學的氛圍的乏味無趣,就會使得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就會出現心不在焉、學不到知識等現象。另外就是老師的授課水平太低,在教學中,只知道一味地照本宣讀,麻木重復的講解課本中的內容,沒有注重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高,同時沒有主動的和小學生們進行交流溝通,這就會使得學生對課本產生厭倦,無法提起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習的效率低下。還有就是學生們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不重視,往往不重視,才會導致學生們在思想認識、品德上出現問題。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著名的教學家杜威,他的“做中學”的理論充分體現了要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讓學生們參與進來,學生們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找出問題,讓其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中,老師需要積極的給學生作出指引,讓他們能夠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生活中的優秀品德,而優秀品德的養成對小學生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品德問題愈加明顯,比如在風景區亂刻亂畫、扔垃圾等,校園暴力問題愈加頻繁,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問題,并且積極的讓學生們參與討論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措施,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的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同時讓學生們思考這些問題,還能給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力,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五、聯系實際生活,創造教學情境
在新課標中就明確表示,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是給學生創造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同時需要聯系自身的實際生活,在學習中結合生活,讓學生在品德、學習、知識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課堂上,科學的應用情境教學,能將“教”與“導”分開,“教”其實就是在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教育,其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但是應用情景教學,就能夠將重點轉移在“導”上,不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教育,還應該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進行輔導,這就是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提高。應用情景教學,能夠有效的激發和提升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可以提出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符合當前學生的認知范圍。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巧妙的應用情景教學,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聯系生活,在快樂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才是情景教學的目的。
六、深入研究,掌握核心的教學內容
老師們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之前,應該要詳細并了解書本中的內容,并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大綱中需要掌握的核心內容,然后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只有老師對教學核心掌握于心,對教學內容有著自己的理解,對事件的分析才會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才能給予學生們最好的教學內容,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們的人生價值觀。例如在《不能忘記的屈辱》中,老師在教學之前應該要深入研究,明確需要教學的重點,也就是愛國主義,那么在課堂上,老師就應該將當時中國的國情簡單的講給學生們聽,合理的分析當時西方國家如何欺辱當時的中國,最后應該激勵學生們的愛國思想,引導學生們應該積極學習,將來用自己的力量對祖國進行報效,給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因此,只有老師自己深入研究教學的內容,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們進行正確的剖析,指引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學會如何做人處事,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們能夠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有抱負、有責任心的人。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給學生們以后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志洪.新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探究[J].速讀旬刊,2014(5).
[2]覃成德.探究課改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亞太教育,2015(25):15-15.
[3]徐澤剛.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16(3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