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作為傳統儒家的核心范疇,其基本含義是“愛人”,其以“親親”為起點,擴展成普遍共通的基本倫理準則?!叭省逼毡榈拇嬖谂c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根本的道德法則。同時,傳統儒學中的“仁”,不僅僅是個內在的道德準則,也體現出對政治生活的指導作用。現代社會,重新提倡“仁”,有助于構建我們未來的美好生活。
關鍵詞:儒家文化;“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是儒家倫理的核心范疇,其本義為“親”,最早見于《尚書》:“予仁若考?!弊鳛檎麄€儒學思想核心的“仁”是孔子首創,其猶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對整個中文歷史與文化產生的影響難以估量。
一、仁的基本內含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墩撜Z·顏淵》記載,孔子的弟子樊遲曾經向孔子求教什么是“仁”,孔子以“愛人”來回答他。所謂“愛人”就是說要做到“忠”與“恕”?!爸摇币笕吮M到自己的責任去愛他人,“恕”要求人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去愛他人。這種愛是一種交互性的愛,即要求人們之間互相親愛,而不是單向的去愛他人。同時此愛也包括了自愛的因素在其中,人要愛他,也要自愛,一個不自愛者要以一個什么樣的理由去愛他呢?故而說,中華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仁,即要求一個人愛己又要求愛他,最終達成所有人之間相互親愛。
儒家愛人之“仁”是以“親親”為起點,進而推己及人的。儒家強調仁是人的本質,同時也是人的最終理想,其可以追溯到人生而有之的普遍情感,即血緣親情。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子女感父母之恩而盡孝,弟弟敬兄長之義可稱悌。一個在家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關心弟妹的是很難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為惡的。這種以親親為始,達于天下的仁之倫理,是中國自古而尊,長久恒存的基本倫理法則。雖然親親之仁也曾受到道家、墨家等等的詰難,但是皆不足以撼動這一傳統德性的地位。
在社會原則上,“仁”體現為“克己復禮”。孔子的弟子顏淵也曾向孔子詢問仁之理,孔子答道:“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焉?!保ā墩撜Z·顏淵》)“克己”指的是人在一定意義上克制自己的動物性本能,壓制一些不合乎道德的感性欲望?!岸Y”指的是儒家傳統倫理原則與古代圣王的典章制度?!皬投Y”就是要恢復“禮”在人心中的居于主導的位置,并根據“禮”的原則來行事?!翱思簭投Y”是儒家社會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應行之當下的基本道德規范。
二、日常生活中的“仁”
“仁”并非空洞的道德理論,其在現實生活之中并不難發現。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通過追尋人的“惻隱之心”就可以從中發現“仁”。那么什么是“惻隱之心”呢?
孟子為了解釋“惻隱之心”舉出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赤子”指小孩。當人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的時候,內心都會驚懼,產生憐憫之情。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著共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 “惻隱之心”。 小孩落入井中,意味著最具有活力的生命陷落到了井這一幽暗之地。每一個現實中的人,見到或者想到孺子落入井中的情景都會心有不安的。這個時候,沒有人會考慮到他是否認識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否會因為救下這個孩子而得到什么好處,而只會為此感覺到惋惜,感到痛心疾首。
西方也關注此點,如亞當·斯密就認為,人天生就有一種關愛他人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道德情操論》)雖然斯密與孟子論憐憫之情的出發點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這種憐憫具有本質性的意義,且是人人都有的共通性情感。
這種“惻隱之心”是現實中每個人都有的。通過“惻隱之心”的發現,人們就可以找到內心深處的“仁”。
三、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仁”
傳統儒學中的“仁”,不僅僅是個內在的道德準則,也體現出對政治生活的指導作用。
孟子最早提出了“仁政”這一概念,意指統治者要通過每個人都有的“仁”作為指導原則來推行政治?!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分杏涊d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人牽著牛走過齊宣王的面前,齊宣王問他牛是做什么用的,那人回答說:“要用來釁鐘?!饼R宣王聽了,感覺有些不忍心,于是命人用羊來代替牛。孟子認為這是因為齊宣王有不忍人之心,看到了活著的牛,就不忍心看見它死去的樣子,聽到它的聲音,就再也不忍心去吃它的肉了。孟子認為,君王如果可以根據這個不忍之心來行政,就可以稱作仁政了。這一切都是因為“仁”存在的每個人的內心,自然而然地指導著每個人的日用常行。說以說,“仁”作為每個人都有的內在法則,不僅是關切著每個人的道德原則,更是行政的根本原則。
近代康有為以“愛力”來解釋仁,康有為說:“仁從二人,人相偶,有吸引之意,即愛力也?!保ā吨杏棺ⅰ罚┧讶私忉尀榱巳伺c人之間的相互吸引,認為親愛如力學一般有其規律,進而借以闡釋“博愛”思想。譚嗣同以“通”解釋仁,他說:“仁以通為第一義”(《仁學》),借仁來闡釋“平等”思想。兩人對仁作出新的解釋,是維新派因時行宜的無奈之舉,雖不符合仁之本來語境,卻能在一定意義上振奮人心,以期達成社會變革的目的。
四、仁在當下
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儒家之“仁”對當下社會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個人修養方面,孔子認為,一個人最終的理想與追求并非追求自然生命的保持與社會功利的追求,而是要實現人之所以為人這一道德理想。在社會關系方面,“仁”是構筑和諧社會的一劑良方,只要人人持“仁”于心,則天下相安,萬邦咸寧。
為了成就“仁”的理想,“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靈公》)古代大賢,為了達成“仁”,不會因為茍求周全性命而傷害他人,更是為了實現仁之道而不顧自身的性命安危。“仁”是個人最為崇高的理想和神圣莊嚴的義務,“成仁”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高的自我實現。不論什么時代,“仁”都是中華子孫最美好的心靈家園。孟子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丑上》)仁就是這天地間最為尊貴的德性,是每個人真正賴以居住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王帥鋒,1988年5月,男,漢族,河北雞澤人,哲學碩士,畢業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