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璐
摘要: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總結,才有了今天的豐富文化資源。在還未形成文字之前,苗族人民就用歌聲記錄生活,表達情感。苗族民歌就慢慢形成并融入到苗族人民的血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苗族民歌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且基本上都是經過很多年的傳唱才流傳至今,歌曲描述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民俗風情。民歌的演唱形式多變,唱腔獨特,節奏自由寬廣,旋律起伏跌宕。但是隨著民族文化的統一,很多民族自己的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音樂都面臨著沒有繼承人,苗族民歌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所以對于民族的特色民歌的傳承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不可忽視。在進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時候,可以跟隨藝術多元化的趨勢,對傳統的民間音樂加以創新發展。本文主要分析探究了苗族民歌的起源、發展、音樂特點和對其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苗族民歌;貴州;民歌;傳承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它們相互獨立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我國多彩民族文化的靚麗風景,為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苗族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中一個歷史悠久且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們所熟知的就是蠟染、銀飾和由此衍化出的舞蹈、民歌等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繁多的藝術種類被世人所稱道。在苗族文化中,苗族的民歌是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苗族民歌根植于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通俗易懂,且蘊籍著苗族人民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審美評價,體現了苗族人民樸素的審美意識。苗族民歌不但能用來交流感情、抒發情懷,還能記載歷史,傳授知識和生產勞動經驗,并組織協調社會生活。因此苗族民歌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歌謠,而是整個苗族“歷史、文化、知識、倫理的重要載體”。
一、苗族民歌的音樂結構特點
(一)調式音階。
苗族民歌是傳統的五聲調,絕大部分曲調的組成是“la、 do、 mi、 sol”,是單純的三和弦旋律,橫向延伸,這與西洋大調是不同的風格,所以民歌完全歸為中國傳統式的五聲曲調,由五聲調中的五個音不停的轉換音高和節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既有民族特色又含有自己本身的魅力。
(二)歌詞的結構。
苗族民歌的歌詞基本上以30個字左右為主,并且分為了三字句、五字句以及七字句等等,最常用的還是五字句。
(三)曲調。
苗族民歌的曲調婉轉,節奏明快灑脫、高亢嘹亮、豪情四射,格調也略顯得清新自然,在演唱苗族民歌時能聲震山谷,感染力很強,流露出苗族人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勇于斗爭的精神。
(四)節拍特點。
苗族民歌節拍與體裁一樣也分為兩種類型——自由節拍和常變節拍,其中自由節拍比較常見,這與苗族人的生活環境以及地域是分不開的。以自由節拍形式的苗族民歌多以大節為單位,其周期是反復強弱拍,它的變化規律主要是與人體的呼吸相配合的。并且其自由節拍的節奏型更能夠體現苗族人民那種自由與錯綜美的特征體現的淋漓盡致,也還原了極其濃重的原始自然特征。另一種節拍,常變節拍是指一些民歌具有小節拍,雖然能夠區分出小節,但由于出現輕重音使得無規律可循。
二、苗族民歌的演唱特點
苗族民歌主要有裝飾型和游移型兩種演唱形式。但是用漢語演唱的話就不能了解裝飾型和游移型的特點,因為漢語的演唱使民歌缺乏了苗族文化的特色和神韻。因此可見,演唱特征與語言的關系密不可分。演唱民歌時氣息的運用要很深,要運用寬廣的真聲去演唱。這樣的演唱方式使民歌色彩明亮,情緒高亢激揚,展現奔放的性格。高超、熟練的藝術表現,爽朗熱情的氣氛,豪邁開闊的嗓音是苗族人熱情淳樸民族特點的最好體現,也是苗族人思想感情的最好詮釋。在演唱中,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結構不穩定。
和其他音樂形式的記譜方法對于民歌就不容易完全記錄下來。對于民歌的記錄和傳承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唱者的自身情感的投入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其記錄下來的方式方法相對自由。其中大部分苗族民歌都是即興演唱的,具有較強的臨時性。不拘泥于固定結構的特點正是民歌的獨特韻味的完美體現。
(二)音身裝飾。
結構的游移特性使得苗族民歌每個音都有三部分——頭、尾、身。在一些曲調較多、曲折悠民歌在音高和音程結構方面與別的音樂不太相同,沒有特別的清晰,所以適長、徐徐道來的民歌樂曲中,音階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反反復復,使民歌具有起伏有致的特點,聽起來動聽婉轉。
(三)歌詞的演唱特點。
苗族有語言,但是沒有文字,所以苗族民歌的歌詞基本上都是運用的漢字,但結合苗族民歌歌詞又受方言土語的這一重要影響,又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句式,通常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甚至九字句,十一個字為一句均有,但大多數的民歌為五字句。民歌的歌詞一般以兩段為一對上下兩段蟬聯相對。它同樣暗合著“啟、承、轉、合”的詩歌創作規律。
襯詞是民歌中常用到的,在苗族民歌當中也是運用十分廣泛的。相對于歌詞來說,雖然顯得字數很少,多以“阿、咦、嗯、哎、喲、呵、啊呀、尼喲......”這樣的單字或者詞語為主,但其用以抒發情感的作用卻是不可小覷的,這些襯詞有的會出現在曲頭,有的會出現在曲中,也有的在曲終,但是大部分都會放在歌曲的曲中和曲終,這樣更能夠抒發作者的情感。在苗族民歌中,每一句或者每一段都會有一個以拖腔形式的小結尾,除了主旋律之外,一般在結束的地方也會有一個較長的拖尾腔。
苗族民歌作為貴州眾多民歌中的代表演唱形式之一,是一種被大眾喜愛的民族音樂形式,具有明顯的旋律特征,高亢的演唱特色,也使其成為許多作曲家們創作來源之一。我們只有保留了原始民間歌曲特色,在對其進行藝術詮釋,才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感染力的歌曲。在傳承這些傳統民間音樂的同時,與時俱進的創新也是一種可持續性的保護。相反,創新的同時也離不開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研究,否則就失去傳統的音樂就會失去原有的風格特色。目前,很多音樂創作中會借鑒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被借鑒,如歌曲《苗嶺的早晨》,它最開始是用民歌素材創作的一首口笛獨奏曲,之后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和聲樂曲。這樣一系列的創新是對民歌的一種有效的保護。在傳承了民族歌曲藝術特色之外也很好的推動了民族音樂更加多樣化的進步。
我們中國的民族眾多,各有各的特色,我們應該要把握住這么好的文化資源,不斷的發展和創造具有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努力繼承傳統聲樂藝術的特色,好好學習和傳承原生態民間歌曲,創新發展民族聲樂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