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作為其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富文學研究價值。而四大悲劇中的主要人物其,悲劇性格是導致其悲劇命運的最主要原因。這種悲劇性格源自美好的品質與致命的缺點的矛盾交織,這種交織的矛盾在特定的條件和環境下被無限放大,因而衍生了悲劇。
關鍵詞:悲劇;性格;矛盾
引言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某些特定的矛盾性格,這種性格的矛盾性,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最終造成了命運的悲劇性。這些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而矛盾性是他們唯一的相同之處。本文即從這些人物的矛盾性格中來分析他們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一、性格之美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民眾愛戴的王子,他堅強勇敢,勇于斗爭,敢于反抗,胸懷大志,不畏懼奸惡的叔叔所代表的邪惡封建勢力,在復仇的路上,一步步逼近殺害他父親的兇手;他有治國之才和報仇雪恨之能,這是他性格之美。《奧賽羅》中的主人公黑人將軍奧賽羅正直勇敢,疾惡如仇,對身邊的人都真心相待,這是他性格至善至美所致。《李爾王》主人公不列顛國王李爾的人性之美是逐漸被挖掘出來的,他在后期于荒野之中目睹了人間疾苦,認清了小女兒考狄利婭的真誠和正直,由此李爾王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性格之美才逐漸復蘇。《麥克白》主人公麥克白原是受人尊敬、戰功卓著的蘇格蘭貴族,他勇猛善戰并深愛自己的國家。
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四位主人公的性格雖各有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固有的、本質的美好,即便在最終面對悲劇的命運時,他們也依然堅守著性格中不曾遺失之美。
二、性格之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里的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都在自己有失的性格里苦苦掙扎。哈姆雷特生性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他一面急于復仇,一面又為生命價值的束縛而難做決斷,因而他多次失去殺死仇人的良好時機。奧賽羅輕信小人,缺乏判斷力,而他強烈的嫉妒和怨恨更使他的理智被蒙蔽。李爾王暴躁才獨裁,這使得他被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花言巧語所騙,難以識得小女兒忠實的敬與愛。麥克白生性好戰喜功,雄心勃勃,所以易被名利與權力奪去理智和良知。
這些主人公的缺點在普通人身上必然也會存在,但他們的這些缺點在他們個人乃至社會上發揮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巨大乃至成為悲劇,與時代以及他們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美失矛盾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主人公的性格之美與性格之失,都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堅強勇敢與優柔寡斷難以相容,這使得不僅哈姆雷特自己深陷泥潭,也給他至親至愛之人造成無盡痛苦。奧賽羅輕信小人,他的沖動和善良正直相克,因此他最終以自殺這種最嚴厲的方式懲罰自己。李爾王的殘暴專制與他在人生最后階段所挖掘出來的至善至美相矛盾,因而他的人生以悲劇而終。麥克白野心勃勃,他在殘殺國王后內心正義與邪惡的斗爭帶給自己無盡的折磨中,走向了毀滅。
這四位主人公各自有各自的不幸,然而這種不幸主要還是由其個人性格所致。在特殊的時代和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他們的性格缺陷發揮了比性格之美更大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將性格之美完全掩蓋,這就導致了他們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總結
矛盾的性格終會導致悲劇的命運,莎士比亞在他的四大悲劇中將每一個主人公的矛盾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生動鮮活。一個帶有矛盾性格的悲劇主體往往會造成不僅僅自身一人的悲劇命運。這樣悲劇便被放大,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而人們之所以仍可欣賞悲劇之美,是因為人們往往人可在有著不同悲劇命運的人物身上發現他們性格的真善美,從而透視和反思人性的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曉丹.莎士比亞悲劇集[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
[2]林文思.莎士比亞悲劇藝術的人性探索[D].安徽大學,2012
[3]邁克爾蒙.莎士比亞悲劇導讀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吳兆鳳.論莎士比亞悲劇的本質[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100—101
作者簡介:馬逸超,1996年11月,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本科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