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阿不都克帕爾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此時的學生思維比小學階段更加活躍,身心發展也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教師要想教育和引導好學生難度系數更大,因此,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讓青春期的他們都能受到正確思想的引領,道德品質得到陶冶,結合實際解決他們學習中、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引領作用充分體現出來。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研究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道德與法制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上具有啟蒙作用。在實踐教學中充分滲透道德和法制教育,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事例剖析辨別,多種形式地開展道德與法制教育活動,使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法制意識,不斷提升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借用信息工具,創設生動情境
新課程改革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教育體系下的兩個分支,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在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利用好豐富網絡資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集中于課堂。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把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出來,調動各項感官,使課堂教學獲得全方位的發展。例如,在分析《意志堅強的表現》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關于邱少云為祖國獻身的資料,也可選擇一些盡管身體健康有缺陷但仍然在自己的領域有卓越成就的人的演講資料、紀錄片視頻,比如,海倫凱勒、霍金等。通過動畫、視頻這類比較容易調動學生情緒的網絡資源展開對新課的講解,引導學生融入教學氣氛當中,更能促進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而且還有效實現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制素養,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轉變教育模式,進行生活化教學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制學科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導致學生很難對道德與法制學科產生興趣,這種生硬的講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將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結合生活化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更利于學生接受。在教學內容中適當融入生活元素,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指導教學。例如,在分析“走進法律”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意義以及與其他規章制度的區別。當講解完法律的意義相關內容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例舉幾個例子,第一,違反學校的規定,遲到早退現象。第二,違反商場的規定,在公共場所吸煙現象。第三,違反公共治安條例,打架斗毆致人重傷現象。提問,以上哪一條屬于違法行為。通過生活例子講解新知識,既通俗易懂,又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違法的概念及法律與一般性規定的區別,且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三、設計新穎的課堂模式
新一輪改革倡導調整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強化師生間的互動,這樣更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自主、合作的模式彰顯了“導”——“先學”——“合作”的逐漸上升的模式。不管是自主先學,還是合作、探究學習,教師的“導”始終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導”主要體現在問題與活動的設計上,習題的精編與精選以及精講上。例如,在教學“走進教師”時,在上課之初,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探究以下問題活動:假如讓你描述幼兒園的老師、小學的老師及現在的老師,你將如何描述呢?在你心中,這三個時期的老師又有哪些不同呢?對你的學習、成長生活所起的作用又有哪些呢。“教師是一個怎樣的職業呢?”、“如何看待身邊的教師”等活動。這種更“接地氣”的教育方式,效果要明顯好于法律條文的說教,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識的洗禮。
四、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法制內容,分析,劃分側重點,通過教學工具的輔助指導,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形象貼切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并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并滲入到思想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去影響規范自身,幫助學生形成思想覺悟,真正做到學法、懂法、守法、護法。例如,結合課本中列舉出的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教師要深入分析,講解,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現場演繹,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并鼓勵學生對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總結。也可以安排學生寫出相應的案例讀后感,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鼓勵學生之間分享感悟,得出結論,加深對其的印象。這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觀念等方面意義重大。
五、強化課程問題導向,吸引學生自主探索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把自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精心對待課程設計,堅持問題為導向,不斷強化課程引導,創設科學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吸引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索,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分析“網絡改變世界”一課時,圍繞網絡這個主題,再結合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結合現實中的問題,抓住每個學生都深有體會的特點,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對待網絡的心理。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角度去考慮和思考相關問題,深化對知識的了解,不斷激發自主學習性,幫助學生構建法律認知體系。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培養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中,能否培養一個正確、健全的道德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至關重要,這也是課程標準對《道德與法制》提出的新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傳授知識,也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也要創建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并最終教育學生把法律意識踐行于社會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譚寶銘. 通人性和接地氣 ——談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兩大特質[J]. 新校園(中旬刊),2016年8期.
[2]張長青.學科融合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改革途徑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16):176.
[3]許凌潔.民航專業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S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