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芳
摘要:微課顧名思義是一種微型的課程呈現形式,將繁雜的數學內容以短小精悍的微型表達,通俗易懂的傳遞數學的關鍵部分,短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互動活躍度,初中數學中枯燥的字符公式等,進過微課靈活的潤燥,圖文并茂的刺激著學生的感官,構建了師生之間互通的橋梁,教師應與時俱進,了解微課的利用優勢,除了課上輕松突破重點,化抽象為直觀外,在課前與課后,同樣發揮出微課的優勢,鞏固數學的基礎,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微課牽引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吸引學生在微課的形式下在數學世界里遨游,感受數學的無窮奧妙。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引言:初中數學應銜接學生的前期基礎,并為后續數學知識的不斷深化做好準備,因此教師應承擔起數學素養培育的重任,在教學中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基礎,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在數學探究方面的想象能力、邏輯能力、辯證能力等,傳統照本宣科的模式已經無法契合現今的教育需求,微課的教學輔助形式完好的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缺,開啟了教育變革的新篇章。
一、微課的課前利用方式
微課的內容都是數學知識點濃縮的精華,因此可作用于課前的知識預習上,并同步回顧前期的知識內容,完成數學的融會貫通,避免了學生自主預習期間的不知所以,準確把握數學的重點內容,為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例如:教學“圖形的旋轉”時,幾何圖形經過旋轉可轉化為不同的狀態,這對于空間立體結構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難免感到力不從心,在預習階段,教師利用微課收集有關圖形旋轉的生活情境,旋轉的風車、旋轉的車輪、游樂場的旋轉飛椅、旋轉木馬等,這些物體學生日常大多接觸過,通過微課喚起學生潛在的記憶,以簡化繁了解旋轉問題,遷移教材中呆板的知識內容到實際活動中,從而搭建腦海中有關圖形的旋轉特點,在課堂上直截了當的提問:“三角形經過旋轉發生哪些變化?”學生能夠脫口而出“圓形”,還有的學生回答“扇形”等,短時間完成腦海的想象模擬,使得課堂互動有序進行。再比如:教學“反函數”時,教師預先在課前傳播相關基礎知識的課件,讓學生進行前期預習,將關于反函數不理解的部分標注出來,更多的內容可以記錄在筆記上,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疑惑集中化進行消除,針對性的根據學生的反饋,破解重點部分,相較于傳統課堂上教師主觀臆測的進行問題分析處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的打通了學生的思維桎梏,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的表述自己獨立的觀點,根據學生天馬行空的思路進行問題剖析,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微課的課堂利用方式
1.突破重點難點。
微課在課堂可利用于關鍵點的分析理解上,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談及數學的真知灼見,判斷數學的實用途徑,從不同的角度透徹的領會數學的內涵,及時消化知識,提高自主思考的信心。例如: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后續高中還要繼續跟進“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師不僅要傳遞簡單的定理,而是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形成過程,本堂課需要結合實際的案例,讓學生了解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并進行明細的區分與定義,從而進行練習判斷,通過類比與對照的形式觀察分析其應用方式,以微課動態化呈現出“車輛經過馬路上的描線”、“落日緩緩隱入山下”等場景,相較于滔滔不絕的口頭描述,引領學生感受相關知識的拓展元素,學生的記憶更為深刻,前期自身的感悟提出多角度的質疑,為課堂填充了樂趣,重點內容無所遁形輕松化解。
2.直觀展示激趣。
數學知識枯燥乏味,墨守成規的教育形式下,學生鮮少自主進行問題探究,多是對于教師安排的任務敷衍了事,始終處于被動的求知狀態中,教師可利用微課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直觀的演示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課堂妙趣橫生,學生的狀態始終飽滿熱情,教學效果不言而喻。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從校園的各種物體中拍攝軸對稱或者看似軸對稱的物體,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找不同,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樂此不疲的參與互動,期間以小組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在好奇與好勝的雙重牽引下,學生由“花圃中飛舞的蝴蝶”、“班級活動的狀態”等多張圖片中迅速領會軸對稱的定義,并能夠準確的劃分,期間蝴蝶翅膀上有特點的標識沒有被學生發現,不能嚴格的稱之為軸對稱圖形,引發了學生的又一輪討論,順勢遷移到實際的生活環境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三、微課的課后利用方式
學生的個體差異較為明顯,課堂上過于集中化的授課,使得學生留存不同層次的困惑,課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將課堂分析的重點、學生不明所以的部分制作成移動課件,構建微課分享平臺,通過移動終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現代化電子科技,重溫課堂上的數學知識點,夯實自身的基礎,完成課后的查漏補缺。例如:“圖形的旋轉”教學結束后,教師在微課中呈現出游樂場的情境,讓學生找出其中哪些在進行旋轉運動,并找到一個中心軸,讓學生聯系圍繞一個定點到另一個終點,旋轉運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要旋轉多少角度完成任務?針對此類問題鼓勵學生談論思考。再比如:結合“軸對稱”課后,讓學生通過課件提出找出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應用,一些學生找到了對稱的文字、一些學生在校園與家庭中搜尋到了軸對稱的物品……強化了對軸對稱應用的了解,并嘗試了自我問題的概括,同時教師可通過微課,讓學生標注出自己不理解或者不夠明白的部分,通過平臺進行微課內容互動,在課余時間互相排憂解難,幫助對方掃清數學的障礙,內容的豐富性、展示的多樣化,增加了學習的樂趣,促進了知識的靈活運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依托教材文本,利用微課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以宏觀的視角理解數學的基礎,并展開想象思維,構建立體空間結構模型,及時填補認知的空缺,在微課的指引下,獲得數學的多重感悟,逐漸形成數學的思辨能力,遷移數學的知識完成現實利用的思考,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寓教于樂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龍. 對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初中生優秀作文, 2015(4).
[2]何旭. 淺談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9).
[3]楊棟. 淺談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 2015(22):33-33.
[4]莊美容. 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6, 32(10):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