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懷 甘莉
摘要:本文介紹了石村古民的居住空間特色和人文發展情況,對古民居的建筑裝飾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究,剖析武岡浪石村古民居的審美觀演變歷程,發掘古民居住空間設計中的美學價值,分析古民傳統審美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為現代設計與裝飾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浪石村、文化,審美
一、浪石村古民居的文化內涵
(一)背景介紹
武岡浪石村位于我國湖南省邵陽市五所縣城的交界處,地處資江流域,被稱作是武岡“小南京”。浪石村距離武岡縣車程約六十公里。村中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村中老宅大多為土木結構,屋頂多為麟狀鋪設的灰黑色的磚瓦,山墻高聳,古宅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一種古樸的氣息。當地的建筑在規格布局上具有明顯的明清建筑特征。
(二)歷史淵源
公元一四二五年,朱元璋十八子手下有一名叫做王祖清的官吏,其長孫王政海在當時的李家壩地區建立了現在的浪石村。李家壩的后山上鋪滿了層層疊疊如破浪一般的石板,由于后人描述遷居到此的人為“浪人至此,如石生根”,最后將村名改為“浪石”。在歷史上,武岡縣一直屬于當地的州府所在地,文化底蘊深厚,從該地區走出了多名名人志士。
(三)人文發展
從浪石村的老宅子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朗詩人。在文革時期,浪石村古宅中的木雕裝飾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木雕上的馬頭和人頭部分幾乎全部都被削干凈。浪石村的老宅按照一級一級的排列形式坐落在小山頭,山上層疊的石頭層層排列,如同浪花一般,浪石村也因此而得名。“往來若乾坤旋地;出入如日月經天”,“齊家治國平天下;盡孝竭忠處事間”,從文人墨客對浪石村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座村莊濃厚的人文底蘊。
浪石村自古以崇尚讀書,明清時期,王氏后人創建了這座村莊,從那時起,書就開始融入到了這座村莊的靈魂。傳言浪石村人在建造古宅的時候,泥漿工人在燒制磚塊前,會將自己的名字和當時的年份刻在磚坯上,雖然字跡并沒有讀書人一般秀氣好看,但是這懷著虔誠刻下的名字就如同責任書一般,鑄進了一塊塊磚石之中,成就了這一座座古宅。他們的產品也確實擁有過硬的質量,挺過了數百年的考驗,在這座古村中,留存至今。
(四)浪石村古民居空間布局特點
浪石村的古宅在布局上全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沿著山勢分布,錯落別致,形成一個龐大的古宅建筑群,布局十分科學合理。古宅的基本形態為四合院,這些四合院都具有兩種典型特征:第一特點,村中每一座古宅在建筑形狀和體量方面幾乎完全相同,古宅按照并聯的方式組合起來,這種排列方式在中國古建筑群中較為少見;第二特點,堂屋位于建筑的正中位置,臥室和茶間分別位于兩側,庭院中有三個方向采用單體建筑的形式。總體上來看,浪石村的古宅在排列上沒有明顯的主次關系。
(五)浪石村古名居結構特點
浪石村的房屋以平房結構為主,由青石磚木建造而成。其中木結構部分包括:柱、梁、門、窗和屋檐,木結構部分大多采用鏤空花雕和浮雕的形式,內容以花鳥草木為主,精巧美妙,栩栩如生。雕刻裝飾是浪石村古宅建筑最大的特色,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裝飾在古宅中隨處可見,如朱門滌環板上的浮雕,走廊梁柱上的木雕。古宅的角門由石坊、石梁、石墩、石檻共同構成,石柱上的雕刻多為龍鳳或飛鳥走獸。部分古宅的角門石梁上還裝飾有彩繪和泥塑。
二、 浪石村古名居的傳統審美
傳統民居承載了一個村落的歷史,延續著一方水土的生活方式。村落居民的審美思想和審美觀念在古宅建筑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從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能夠看出村落居民的生活態度。
傳統民居大多擁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從傳統民居的裝飾上可以找到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時期宗教思想的痕跡。一般來說,古宅建筑在分布上具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民居中所使用的裝飾圖案也存在著種種的限制,但是這些等級和限制在浪石村幾乎完全不存在。浪石村是一個獨特的族群存在。
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風格體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映了古代時期這一地區的文化繁榮程度。在曲折的歷史長河中,浪石村的傳統古民居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將當地的傳統民居文化傳承下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何實現傳統民居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使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
浪石村的磚木類建筑已經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洗禮,在這幾百年中,它們遭受了各式各樣的破壞,這些破壞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為雨水和風霜的侵蝕。浪石村的古民居體現了古村民的傳統文化,這種些傳統文化在當代依然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
三、浪石村古民居審美觀
古居民在進行房屋的建造時需要考慮到氣候、材料和地勢等多種因素。房屋的主要作用是為古帶居民提供生存和生活的空間。古代居民在設計房屋結構和布局大多依靠先輩的經驗,對建筑美學并沒有過多的追求。在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和價值觀由于受到經濟水平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浪石村古民居在房屋位置的選擇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裝飾上則體現出了當地崇尚文學、重視德育的傳統。古宅的角門、窗戶和石墻上都可由寓意美好的花鳥和龍鳳圖案,楹聯大多采用石料雕刻而成。
古代居民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對鄉土的美好感情,很多傳統民居的裝飾素材都選用了當地的傳說和故事,體現了古代居民在情感表達上想要表達的一種歸屬感。傳統民族裝飾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繼承與延續。
四、浪石村古名居美學價值研究
除了木結構的雕刻之外,浪石村古宅建筑在石刻、彩繪和翹檐方面的設計也都獨具特色,具有很強的地方代表性。石刻對聯是浪石村獨具特色的一種裝飾,體現出了豐厚的人文底蘊。在房屋的構造方面,角門梁,房屋的柱、墩、檻等結構均采用整塊的大青條石,條石上裝飾有雕刻精美的浮雕,浮雕上的刻工極為簡潔,線條流暢,即使已經歷經百年,依然能夠一眼看出雕刻者精湛的工藝。。
浪石村的古宅大多采用磚木結構,房屋外部的墻體采用青石磚堆砌而成,內部的門窗,屋頂的屋檐和柱子則采用木質材料。浪石村本身依山而建,在建造房屋時可以就地取材,在房屋建筑風格上具有典型的湘西建筑特色。
古宅的木質結構在裝飾上選用了鏤空花雕和浮雕等元素,木刻浮雕圖案十分精致。堂屋大門的裝飾體現了當時精湛的木質工藝技術,雕刻者根據木質材料本身的紋理,將橫豎錯雜的木線組合成精美的圖案,在保留木質材料質樸沉穩風格的基礎上,讓堂屋大門的設計變得更為生動。步廊的柱子上面裝飾有豐富多樣的動物與植物圖案,雕刻技術高超,線條流暢,這些工藝在當代依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浪石村古民居建筑中所展現出的各類藝術圖案,體現了當地居民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值得我們在現代設計中學習和借鑒。例如在現代建筑的外觀設計中可以引入浮雕與鏤空雕塑的元素,將現代設計與傳統藝術融合起來,在裝飾設計中添加一定的花雕元素,可以更好的表達出設計者的情感。
在旅游景點的建筑設計中,可以引入木雕和翹檐等元素,為景區增添一份傳統韻味,以吸引游客的注意。
浪石村古民居在裝飾圖案與色彩的選擇上也獨具特色,當地最為有名的布料為邵陽藍印花布,隨著民居生活的變化和改編,布料上的印花圖案也悄悄的發生著改變。
一般來說,我國的古民居在裝飾上都具有:“多豐富、有內涵,構成元素豐富多彩”的特點。我國古民居在窗、椅、門、楹聯等細節設計上都獨具匠心,體現了古人極高的藝術感,時至今日依然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傳統民居的裝飾題材豐富多樣,體現了我國的傳統工藝之美。
武岡浪石村的古民居在裝飾上添加了很多詩歌、繪畫和音樂元素,在裝飾風格上使用了神思、韻味、意象、意境等表現手法,體現了設計者在裝飾過程中對美學精細化的思考。將美學思維中的“美”,“善”等問題轉化為藝術表現,這些表現手法對于現代設計而言依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文捷,黃榮娟,溫麗玲.國內古民居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9,(33)
[2]王章葉. 武岡浪石村古民居特色研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12,(11)
[3]袁川川. 湘西南武岡浪石鋪古村落研究[D]. 蘇州大學.2014
[3]彭殷. 武岡浪石古村落環境景觀特色研究[D].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4]林文勇. 龍巖市非客家區域古村落古民居保護與開發--以竹貫村古村落古民居為例[D]. 福建農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