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的發展,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在教育領域中發展迅速,其中的合唱教育收到了廣大師生的重視,然而,由于專業水平、聲樂理念以及教學設施等因素的束縛,合唱教育仍然處于最基礎的發展層面,雖然學校和老師采取一定的改革手段,但是仍然有局限性。本文針對普通高校合唱教學存在的問題做了簡要的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革方法。
關鍵詞:合唱;教育;問題分析
引言
合唱教育作為普通高校音樂教育領域中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唱教育不僅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這對促進普通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的價值與發展概況
從音樂專業領域的角度來看,合唱藝術無論是在藝術感染力還是表現力和沖擊力方面,均有著獨特的特質。從溯源角度來看,合唱藝術最初發軔于歐洲封建社會時期(即通常所謂的中世紀),在這一時期中,教權和教會勢力空前鼎盛,從而使得宗教音樂得以大行其道。通過對這一段藝術史的了解,將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授課內容的把握和教學精神的領會,進而提升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合唱藝術于歐洲大陸形成之后,這一音樂藝術形成同每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發展保持來同步性。文藝復興時期,平等重視合唱各個聲部的作用,主要由一個聲部進行主題的表現,其他聲部按順序進行模仿和配合,也較少采用樂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時期,歌劇產生并且發展成型,古典樂派逐漸在這一基礎上誕生,合唱的藝術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獨立成為一個音樂類型。在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時期,隨著音樂界對回歸自然與人文精神的關注,作曲家均致力于以音樂的形式實現對普通民眾生活中樸素情感的刻畫,進而以音樂為手段承載了社會倫理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代的絕大多數作曲家在承繼先人音樂創作理念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大膽地創新與突破,從而讓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中慣常出現漸慢或漸快的節奏,進而為合唱藝術提供了全新的演繹形式。在浪漫主義音樂發展時期,隨著市民社會的興起,音樂藝術真正深入到市民階層,因而,將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時期與浪漫主義音樂發展時期稱之為音樂藝術發展黃金期是毫不為過的。現今,音樂藝術已經步入現代主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藝術不但承繼了先前兩個時期的音樂創作理路;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出現具有反叛和創新精神的新的派別,它們之間互相影響。總體來說,自合唱藝術這一全新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問世以來,其在音樂領域的藝術魅力是無可取代的。從國內合唱藝術的發展情況來看,最初于上世紀初學堂樂歌問世之后隨之興起,盡管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但并不影響一些優秀作品的問世,例如:《半個月亮爬上來》和《黃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國合唱藝術中的瑰寶,推動者我國的合唱藝術不斷蓬勃發展。指揮和演唱的藝術活動都是對音樂作品的再加工。在任何一個合唱團之中,指揮者擔負著無可替代的合唱節奏把控重任,其通過手中指揮棒的揮動,向合唱團發出明確的指令,從而將合唱團中每一個成員、每一組聲部有效地調動起來。作為合唱的指揮者而言,其不但是合唱的核心與靈魂,更要善于對合唱團每一個成員音樂演繹潛力地發掘,從而使每一名成員,無論使演唱者還是伴奏者,均能夠通過對合唱音樂作品內容的深入體悟,進而為聽眾奉獻上一場完美的演出。有鑒于此,國內各大高校應當注重對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以便推動國內合唱藝術再攀藝術高峰。
二、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如何創新與改革
(一)注重對學生樂感的有效培養
指揮者必須具備靈敏的樂感,這是成為一名合格指揮者的必要條件。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看,樂感的形成既有其先天的一面,同時后天的專業培養對于其樂感的提升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借助音階訓練以及組織學生進行音程“問答”等形式,幫助學生實現對音準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深化鞏固;通過循環呼吸保持和弦音的持續,來把握各級和弦的音響效果;通過各調“和聲短句”的唱聽,體會常用和弦連接的效果;還要同視唱練耳的教學相結合,有的放矢,每次練習5-10分鐘,做到常抓不懈。借助前述練習,將讓學生領會到高音的正確使用技巧以及節奏掌控的要點,并能夠對如何規避和解決不諧和音程形成系統而直觀的認知。
美學學者布洛在論及音樂學習的次序時曾指出,學習者必須藉由對節奏的掌控入手。筆者認為,布洛的觀點不僅適用于一般的音樂藝術學習者,也同樣適用于指揮者。有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借助奧爾夫節奏訓練方式實現對學生音樂節奏感的提升,同時在練習中,還應當要求學生通過肢體的協調運動,實現對節奏感的深入領會與把握,如此方才能夠讓學生掌控好節拍與節奏。進而確保整個合唱的流暢。
指揮者應當具備卓越的音樂鑒賞格調,原因在于,指揮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對合唱團所演繹的音樂作品的二次創作,唯有指揮者能夠以自身卓越的鑒賞能力實現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精準洞見,方才能夠確保合唱團所演繹的音樂作品更具沖擊力與感染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賞析水平的提升,如可以通過對合唱經典曲目的賞析與評析,讓學生增進賞析水平。還有就是,教師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積累更多的音樂素材,使其能夠實現對不同音樂作品風格的理解。此外,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之外,從美學、哲學等角度去感知音樂,去提升自身的音樂品鑒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樂理知識,使學生能夠系統地領會作品的內涵與精髓所在
作為指揮者而言,應當掌握扎實的樂理知識,諸如和聲知識、對位知識、曲式知識、樂史知識以及配器知識等,唯有如此,方才能夠實現對作品內涵與作者創作思路、創作情感地精準洞見,從而使指揮更加游刃有余。如:《黃河大合唱》之八《怒吼吧!黃河》,最后兩句“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反復詠唱了四遍,但每遍的和聲效果卻迥然不同。104-107小節音樂在“I”大三和弦上進行,莊重而威嚴;108-111小節在“Ib3”上展開,與“I”形成大、小三和弦的色彩對比;112-115小節“bⅢ”和弦的運用,對兩句歌詞進行強而有力的再次強調;116-122小節“V7-I”的和聲解決,似戰鼓齊奏,萬馬奔騰。曲調誠懇、雄厚,充滿激情,依托固定節奏型的方式,將四組樂句融合成一個整體。
教師通過將對位知識引入復調合唱作品之中,將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和聲處理技巧,從而讓學生在洞悉不同的音樂作品曲式結構的基礎之上,實現對作品的完美演繹,如此一來,將使學生在掌握音樂作品內在演繹規律的同時,更能夠實現對所演繹作品本身的深入理解。同時,借助對學生曲式分析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降低對排演時間的投入,并讓合唱團的每一名成員能夠較為高效地洞悉所演繹的音樂作品的曲風,進而實現對音樂作品更為完美的詮釋。還有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注重對配樂知識的學習,以便能夠在指揮過程中,使演唱和配樂之間實現完美的結合與協同。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指揮藝術,教師還應當向學生系統地講解音樂史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正本清源,對每一時代的音樂藝術發展特點、每個著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形成完整地認知,進而提升綜合音樂素質。
(三)注重將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引入教學之中
現如今高校在合唱指揮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決定應當使用何種教學內容,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帶來更為生動、逼真的教學體驗。同時,由于使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減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強度和負擔,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能使得學生更切身實際地了解當今時代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助于學生學習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合唱指揮者。
(四)注重實效課程體例的重構與創新
從現階段國內高校的合唱指揮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對指揮在合唱中地位的凸顯,而未能意識到指揮同合唱二者之間的匹配性,因此使得學生難以實現對整體合唱演出的掌控,造成指揮與合唱二者之間的脫節。考慮到這一問題的存在,高校合唱指揮專業教師應當使學生在習得指揮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實現對指揮與合唱二者之間關系的正確處理,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實際臨場指揮能力。
(五)依托多樣化教學方法實現綜合教學
在國內高校現行的合唱指揮相關課程教學之中,課程的安排多是將指揮同合唱作為不同的教學內容加以展開,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幫助學生實現綜合指揮能力的進步,有鑒于此,應當結合課程特點,實現對指揮教學內容同合唱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與銜接,具體的做法是,教師應當借助多樣化教學方法實現指揮教學與合唱教學的有機融合,以此實現對學生指揮能力地增進,在重點進行指揮教學時,應讓學生站到合唱者的角度把握指揮知識,并能通過對合唱者的心理進行體會和把握,更好地把握指揮方式和指揮技巧。
(六)注重對教材體例與內容的更新
從教材遴選方面,教師應當注重對實用型教材的優先選擇,以便通過此種教材的遴選與應用,使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實用的指揮技藝。同時,在教材內容的把握上,教師應當注重遴選近三年以來的教材,之所以如此,在于此類教材因時效性較新,因而能夠囊括最新的樂理知識與音樂領域發展動態,從而使學生習得前沿的知識。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教育發展形勢下推進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不僅是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張軍.新形勢下普通高校合唱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8(16):100-101
[2]丁巖.新形勢下高校合唱教學改革實踐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7,4(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