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會芳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作為基礎教育的母語教學課堂,肩負著更為艱巨的任務。新課標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呢?本文就此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
語文的閱讀課堂是一個人文內涵極其豐富的生成性動態課堂,在這個課堂中,學生、教師、教學過程都是在不斷變化調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又將賦予這個課堂更多的內涵。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在這次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從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在有效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思想認識不足,讀書觀念淡薄。
據調查,過半的教師抱怨工作量大,負擔過重,沒有時間讀書,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除忙于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還要完成上級、學校布置的各種各樣的任務,自主學習空間少。同時,還有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對自身定位低,有些老師認為以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應付小學生綽綽有余,根本沒有必要再去鉆研,讀書價值觀扭曲,沒有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終身讀書的觀念很淡薄。
2.教師不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情感導向的引導。
許多教師忽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硬是給學生灌輸知識,不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導向,學生與文章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學生對學習語文沒有絲毫興趣可言。同時,教師對文章中某些重點詞句不加以引導和理解,學生在閱讀時也就不能表達出對文章的情感,讀起來平鋪直敘,干巴巴的,一點兒情感都沒有融入。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日益淡化。
3.學生的閱讀范圍狹窄,閱讀量小。
由于現在小學條件的限制,學生的閱讀總量較少,甚至是嚴重不足,造成了學生的閱讀面狹窄。學校圖書館新圖書數量較少,品種較單一,而且由于管理的需要,圖書館開放時間有限,不能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的閱讀機會也就減少,幾本教科書和作文選就是學生的全部讀物。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是完全不能滿足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的,從而造成了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量少的現狀。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情中促讀,讀中感悟
1.深情誦讀,體驗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我認為讓學生大聲誦讀,對學生體驗文章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再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大聲誦讀,讀著讀著,學生的眼睛濕潤了,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因為學生們了解了總理的豐功偉績,知道了人們為什么不舍得總理離去,同時也理解了“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深刻含義。更激起了學生珍惜美好生活,立志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2.鉆研文本,領悟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認真專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如:在學習《李時珍》一文第五自然段時,我問學生打算怎樣學習這一部分課文,學生有的說可以邊看插圖邊讀課文,用插圖來幫助理解;也有的說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來體會;還有的說可以邊讀邊做批注,及時記錄一下自己的體會。于是,我決定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的學習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這時的課堂立刻變得活躍起來:有的在認認真真的讀;有的埋頭圈、點、寫;有的與小組同學小聲交流……最后,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記錄下來,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品讀思考,感悟文本的魅力。
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需要從靜心品讀思考文本開始,從而感知其魅力所在,體會閱讀樂趣。首先,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開啟思索的大門。在閱讀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既有利于使學生加深文本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對于文本中的發現,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啟迪 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在發現的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深深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精妙,與此同時抓住文章的重點,創設情境引發思考,在發現與思考中感悟文本的魅力。另外,還要融心靈于文本,撥動孩子情感的心弦。喜歡閱讀常常是因為語言打動了我們,將我們的情感融于文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個人的感情與文意的表達相統一。 情感是深深地滲透在課文的一字一詞一句中的。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精神的需要,便更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加深情感體驗,學生就會捕捉到作者融匯于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產生與作者心靈的相通。《桂林山水》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沒有去過桂林,學生很難憑空想象出具體的模樣,也就很難激發學生的達到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們可以先讓同學們思考自己家鄉的美,然后推及祖國河山的美,教師再交代自己去桂林的所見,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和桂林山水的美,學生雖未置身其中,卻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引發了學生要去探尋的激情,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欲望。
隨著我國倡導國民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是一個“常研常新”的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就會找到很多方法。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讓學生帶著情感走進課文,只有“情中促讀”,才能在“ 讀中感悟”。
參考文獻:
[1]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年.
[2]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