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蕾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逐步開放,很多父母都有了生二胎的計劃,原來的獨生子女家庭就成了多子女家庭,這并不僅僅意味著人口的增加,也意味著家庭格局的變化和幼兒心理的變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二胎的教育問題隨之而來。目前幼兒園里很多幼兒都是家中的“老大”,該如何更好的引導二胎家庭的“老大”,優化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塑造健康人格,成幼兒教師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二胎家庭幼兒的觀察,發現了這些孩子存在的眾多心理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后提出了優化二胎家庭幼兒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二胎;老大;心理健康;塑造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出臺,許多三口之家有了生育“二胎”的想法和行動。但是三口之家變成四口之家,多的并不是一個孩子的“養”,而是兩個孩子的“育”,隨著“老二”的到來,家中的“老大”突然發現媽媽晚上陪弟弟睡而不是陪我睡;奶奶吃飯的時候喂妹妹卻讓我自己吃;叔叔阿姨來家里看的是小弟弟而不是我……這一切讓原本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老大”開始焦慮、恐懼、擔憂、無措。 “二胎”家庭中“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就成了當務之急。
一、觀點滴、察表現
案例一:嫉妒的爆發
含含是大班的孩子,活潑開朗、熱情大方,很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歡。但隨著媽媽的懷孕、弟弟的出生,含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次說起弟弟,她稚嫩的小臉上就寫滿了嫉妒,“弟弟特別煩,每天哭每天哭,吵死了;弟弟吃東西還要喂,笨死了。爸爸媽媽每天都只抱弟弟,還要把我的玩具給弟弟玩,爸爸媽媽一點都不喜歡我了!”每每談起弟弟,含含總會這樣對我說。含含媽媽告訴我,含含在家會當面指責爺爺奶奶偏心;會在媽媽喂奶的時候跑過去擠進媽媽懷里不讓媽媽喂;甚至會在別人夸獎弟弟漂亮可愛的時候氣沖沖地跑過去打人。在幼兒園,我們也發現含含出現了跟其他孩子爭搶玩具、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情況。
案例二:哭泣的回歸
欣欣是中班的孩子,剛入小班時她就表現出了異于普通幼兒的適應能力與交往能力,完全沒有哭哭啼啼的欣欣很快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還會幫助老師去安慰那些因為想念父母而哭啼的孩子,之后她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是孩子們心中公認的“好榜樣”。在媽媽懷孕的時候,欣欣表現得非常高興,很自豪地宣布自己要成為“大姐姐”了,還向我們表態:會成為一個好姐姐,會照顧弟弟,會把玩具給弟弟玩。可是等弟弟出生后,一切似乎都變了。欣欣變成了一個“愛哭鬼”,動不動就掉眼淚,動不動就說想媽媽,小朋友沒有選她當小組長,她就哭鼻子;早上不是媽媽送她來上幼兒園,她就悶悶不樂一整天,曾經的“好榜樣”變成了敏感脆弱的“愛哭鬼”。
案例三:沉默的抗議
宇樂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甜甜的微笑、淺淺的酒窩是他的標志,在小朋友中有著很好的人緣。可是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他開始不愛笑、不愛說話,每天都愣愣的、呆呆的,曾經積極舉手的他也開始在課堂上表示沉默、走神;曾經在戶外活動中跟同伴追逐打鬧的他開始一個人坐在階梯的角落,獨自看著別人玩耍;曾經在早上來園時會熱情向教師問好的他開始直愣愣地看著你或是默默地走過,一聲不吭。這一切的變化,都從宇樂媽媽生了小弟弟開始。據宇樂媽媽反映,原來宇樂經常會跟她聊幼兒園發生的事,現在問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什么都不肯說,他從沒表現出討厭弟弟的行為,但也沒有喜歡,讓人感覺很冷漠的樣子。
二、讀內心、解行為
1.內心失衡,行為反常。
像含含這樣的孩子,原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6個人圍著她一個人轉,所有的愛都給了她,她習慣了這樣的疼愛,現在有了小弟弟,成人的愛勢必會分給弟弟一些,她的內心就會失衡,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如吵鬧、爭奪等吸引父母的注意,從而換回父母的愛。當然,原本就情緒外顯的她會把這種不滿、嫉妒寫在臉上、發泄在日常生活中。
其實,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桿無形的秤,會對父母給的愛秤斤論兩,由于第二個孩子小,所以父母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的身上無可厚非,這時“老大”可能會產生“爸爸媽媽不公平、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錯覺,由此產生不安全感,認為弟弟妹妹在跟自己爭奪父母的愛,當“老大”意識到要與弟弟妹妹分享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時,本能會讓他們將對方當成競爭對手,嫉妒心理由此產生,從而導致了攻擊性行為或是退化的行為,同時他們還會出現害怕、擔憂、難過等心理,內心失衡,導致情緒上的不滿和行為上的反常。
2.內心恐懼,焦慮無措。
據了解,欣欣之所以在媽媽懷孕時表現得很激動很開心并且信誓旦旦地表達會成為一個好姐姐,是由于媽媽一直給她正面的鼓勵,媽媽相信她一貫以來良好的適應能力與交往能力可以接受弟弟的出現,并且能照顧好他。因此在欣欣的想象中,當姐姐意味著自己很棒,可以照顧弟弟……可是欣欣媽媽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弟弟的出生意味著媽媽要給他喂奶、換尿布、陪他睡,勢必會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弟弟身上,并且弟弟現在只會哭鬧,不能陪欣欣玩也不能讓欣欣當小老師。因此當弟弟出生后,欣欣并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快樂,事情也并沒有按照想象中的發展,欣欣感受到的只是剝奪,媽媽陪自己的時間被剝奪、他人關注點的剝奪,于是她選擇學弟弟一樣,用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用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由于前期家長引導的疏忽,“老大”在迎來“老二”后才發現原來弟弟妹妹的出生給自己帶來的只是麻煩或是被忽略,“老大”會覺得恐懼,怕父母只愛弟弟妹妹不愛自己,害怕自己擁有的被“老二”搶走,因此出現了焦慮的心理,不知道該怎么辦。當他們發現弟弟妹妹能用哭鬧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換取父母的愛時,他們會下意識地學習他們的行為,哭泣、喊叫、咬手指、牙牙學語等。
3.內心困惑,無所適從。
當一個人習慣被另一個人照顧時,產生依戀是很自然的,更何況是母子之間,這份依戀更加深刻。一旦這份照顧和依戀被分享甚至被剝奪,孩子的心理自然而然會產生落差和不快。原本活潑外向的宇樂突然變得沉默,是因為他不能分辨媽媽對自己的“疏遠”是因為客觀原因而非主觀原因,他的內心不由自主產生了“媽媽更愛弟弟”的想法,可是他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因此這樣的想法讓他無比困惑,不知所措。
孩子很難理解:為什么本來是自己一個人的爸爸媽媽,一夜之間變成了另外一個寶貝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生了第二個寶寶,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為什么他們要生第二個孩子,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我到底是不是他們親生的?……這些問題都源于孩子內心的困惑,他們需要確認“老二”的到來會不會改變父母對自己的愛,自己怎么做才能獲得父母更多的愛,因此變得沉默、無所適從。
三、費思量、溯本源
1.幼兒園——引導的缺失。
隨著國家政策的放寬,很多家庭選擇了生育“二胎”,“老大”在幼兒園中的數量與日俱增,可是在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少涉及到“怎么當哥哥姐姐”、“家里有了新成員怎么辦”等方面的引導,即使有,也是一些正面的,沒有將具體的矛盾點拋出來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與處理方法,比如媽媽生了小弟弟我該怎么做,媽媽晚上不能陪我睡怎么辦,爸爸媽媽要陪小寶寶沒時間陪我怎么辦……很多問題孩子沒有準備,所以在發生的時候會恐懼,會焦慮,會無措。
除了整體引導的缺失,教師在面對個別需要幫助、產生問題的“老大”時,在引導的技能技巧方面也存在著不足,不知道怎么去幫助他,一些口頭的安慰顯得杯水車薪,無足輕重,不能真正讓孩子釋然。
2.家庭——關注的疏忽。
家庭是影響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老大”很多的不健康心理、不正常行為都是由于父母的疏忽造成的。如今生育二胎的很多家長是80后,本身就是獨生子女,在他們自己的成長中,一樣缺乏與弟弟妹妹相處交往的經驗,所以他們也就很難換位思考“老大”的想法,更不懂得怎么去幫助“老大”做好當哥哥姐姐的準備。但凡遇到爭吵,也總是按照“大的讓小的”的常理去處理。
另外,隨著“老二”的誕生,父母理所當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照顧小寶寶上,對“老大”的關注有所降低,陪伴的時間也有所減少。但凡遇到“老大”哭泣吵鬧的現象,父母要不就是放棄原則無條件順從,要不就是責怪打罵孩子,不會想著像往常一樣靜下心來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對于他人不正當的言語,比如“媽媽有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喜歡你了”,采用一笑了之的態度,缺乏及時的制止和正確的引導,光顧著照顧小的,忽略了關注“老大”的感受。
四、同攜手、塑健康
(一)幼兒園——四管齊下,保駕護航。
1.繪本講述法。
繪本以其優美的圖畫、生動的情節,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繪本中所隱含的道理也更能被孩子所接受。因此在“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上,我們可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選擇繪本,通過繪本中的故事,幫助孩子了解當“老大”所要面臨的問題、挑戰,所要做好的準備等,讓孩子從內心接受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寶寶上這件事,也能理解為什么爸爸媽媽要這么做的原因。
比如來自美國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我當大姐姐了:我和新出生小寶寶的故事》,在這一繪本中,講述了小女孩當姐姐所遇到的問題和情緒的變化,當孩子發現故事中的主人公與自己有著相同的遭遇時,就更容易地將書本中的所得遷移到實際生活中,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學會更好地理解父母,理解自己的處境。
2.注意轉移法。
注意轉移法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調節方法,是將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從而達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當孩子沉浸在思念父母的哭泣中或困惑恐懼的焦慮中時,教師可以通過邀請他參加游戲、和他一起聊天等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從而穩定孩子的情緒,讓他不再想著小寶寶出生所帶來的一些“煩心事”。
3.談心法。
談心法分為幼兒談心和家長談心兩個方面。與幼兒談心就是教師通過與孩子的單獨交流,了解孩子產生不良情緒或反常行為的原因,找到心結,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與家長談心就是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以及家庭中一些人事物的變化,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并且教師應該把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告訴家長,通過協同配合,幫助“老大”排解不良情緒。
4.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就是通過強化(即獎勵)而使期望中的良好行為經常出現的一種方法。比如可以在娃娃家中讓“老大”模擬照顧小寶寶,了解小寶寶沒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我們幫助給他喂奶、換尿布,小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孩子了解習慣了這些之后,與家長溝通讓“老大”在家里經常有機會抱一抱小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給他喂奶等等,還可以讓“老大”給小寶寶講故事,輕輕拍拍哄他入睡。在“老大”出現這些期望中的良好行為時,給予他表揚或物質上的獎勵。在“老大”經常接觸小寶寶后,他對“老二”的情感自然而然會從厭惡轉為喜愛,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家庭——關注細節,一同成長。
1.化被動引導為主動出擊。
父母在計劃要第二個孩子之前,可以先詢問下孩子的意愿,“你想要一個弟弟或者妹妹嗎?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就可以當大哥哥(大姐姐)了,你們可以一起做游戲,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也有人陪你玩……”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員,產生榮譽感和責任感。
在小寶寶還沒有降生之前,爸爸媽媽可以向“老大”解釋小寶寶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便他們不會對小寶寶感到失望。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讀關于小寶寶的書、通過照片和紀念物分享當他們還是小寶寶時發生的事情,同時認真地告訴孩子,不管怎么樣,都會一樣愛你。
在小寶寶到來之前就不斷從各個方面幫助“老大”做好心理準備,有助于調節他們的情緒,以便更好地在小寶寶誕生時讓“老大”情緒愉快。
2.化厚此薄彼為平等關愛。
孩子的心中有一桿無形的秤,他們會通過觀察不斷評價父母是否公平,一旦他們得出“爸爸媽媽更愛小寶寶”后,對情緒和行為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關注細節,給與兩個孩子平等的愛。
比如在喂奶期間,媽媽把精力放在小寶寶身上,這個時候爸爸就可以陪著“老大”說說話或者玩游戲;比如在小寶寶睡著的時候,媽媽可以把“老大”叫過來抱一抱,問問他幼兒園里發生的事情,讓他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和疼愛;比如當親戚朋友來家中看望小寶寶時,可以讓“老大”帶著大家去看小寶寶,介紹小寶寶最近的變化,同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朋友表揚“老大”,避免讓“老大”受到冷落;比如買玩具時一式兩份,盡量不要讓“老大”把玩具讓給小寶寶玩。當然,父母要舍棄“重男輕女”的老套思想,給予孩子平等的愛。通過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老大”自然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把弟弟妹妹當作同伴而非“掠奪者”。
三口之家變成四口之家,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更給家庭格局、幼兒心理帶來巨大的變化,并且“老大”的心理變化往往是消極的。因此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協同配合,雙管齊下,關注細節,及時發現“老大”的情緒和行為變化,用積極的方式引導,相信小寶貝的出生會給寂寞的“老大”帶來幸福而非煩惱,也會讓整個家庭更加和睦歡樂!
參考文獻:
[1]宋全成,文慶英.我國單獨二胎人口政策實施的意義、現狀與問題[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22-129.
[2]羅思羽.生“二胎”,5個問題最想知道[J].啟蒙(0-3),201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