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摘要:強化單元教學內容整合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教師要扎實做好單元整合教學的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確保單元教學內容整合的高效。同時,教材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體裁相近、題材相近的課文,教師要根據不同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
關鍵詞:語文教學;單元整合;體裁相近;題材相近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是以教學內容、文章題材或寫作體裁等相近或相似的文章組成單元進行編排的,這些文章既獨立成文,有相互關聯,有利于學生集中、強化學習認識某方面的思想或寫作方法,便于學生深刻理解并深化運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編者設計編排教學內容的深層意義,學生不能形成對單元知識的整體認知,得到的只是片面、零碎的語文知識,影響了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加強單元教學內容整合,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呢?下面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際,談幾點粗淺認識,供同仁參考。
一、扎實做好單元內容整合教學準備,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單元整合教學是一項具有綜合性、連續性、創新性、發展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根本宗旨就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學會閱讀,學會寫作。為此,教師要充分做好兩個準備。首先是教師準備。教師要立足于單元教學的整體內容,圍繞訓練重點進行教學設計,每個單元教材都設置了讀寫例話,這就是訓練重點,教師要把握訓練主體,也就是寫作要求,學以致用,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師要全面系統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全面統籌安排教學任務,把握每篇課文在本單元中獨立的知識點、訓練點,與其他課文相關聯的知識點,可連貫的訓練點,并圍繞這些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扎實開展讀寫訓練、綜合訓練、引申訓練和語文實踐活動等等,從而有效地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高效啟迪情感,培養自學能力,發展創新精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是學生準備。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本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預習,讓學生以每篇課文的導讀提示為線索,感知教材內容、訓練重點、習作要求和基礎知識,根據學習內容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進行深入預習。
二、體裁相近單元,把握體裁特點,分析鑒別,掌握寫作方法
語文教學中,很多單元是把體裁相近的文章編排在一個單元,讓學生熟悉和掌握這類體裁文章的閱讀方法、寫作方法、領悟方法。這就需要教學認真分析文章,辨別相近體裁文章的共同點及不同點,從而學會閱讀,嘗試運用作者的方法進行寫作。如人教版第九冊第三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別是《鯨》、《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沒有灰塵》,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學習說明事物的方法,分別用不同的說明方法來對事物進行說明。《鯨》從鯨的重量大小、生活生長方式、呼吸睡眠方式等方面,抓住鯨的特點進行說明,引用了大量的數字來說明,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說明方法客觀實際,沒有感情色彩。而《松鼠》則在介紹生活習性等方面是通過作者的觀察體會到的,在介紹松鼠的過程中,體現了作者對松鼠這個小精靈的贊美和熱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建立起對小松鼠的良好情感,增強人們熱愛動物的情感意識。再如《新型玻璃》首先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夾絲玻璃,又介紹了變色玻璃、吃音玻璃,只是介紹了這幾種新型玻璃的功能和作用,這種說明方法是分功能重點介紹多品種。《假如沒有灰塵》則完全從科學研究的角度進行介紹說明的。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區別這幾篇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初步掌握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說明方式,從而正確掌握閱讀說明文及寫說明文的方法。還有的小說單元、古詩單元等等都要體現出本單元的教學特色。
三、題材相近單元,把握文章內涵,整體感知,感悟作者情感
語文的教育作用就是對學生的教化,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接受作品思想的熏陶,提升思想境界,升華精神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教育學生積極向上,培養良好情感的典范,在單元內容編排上,許多課文向學生輸送情感是逐步遞進的,教師要深入研究,把單元教學內容吃透,深刻把握文本內涵,體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走進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如第九冊第七單元共有《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難忘的一課》和《最后一分鐘》四篇課文,這幾篇課文組合在一起,能有效地對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圓明園的毀滅》用了大量篇幅寫它的輝煌的過去,這樣美好的事物被侵略強盜毀滅,這是一個天大的悲劇。文章第一段概括闡述了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在結尾提到“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篇灰燼”,首尾呼應,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痛惜、憤怒之情,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無比仇恨。讓學生帶著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進入下一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學習,就會讓學生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威武不屈的堅強品質。八路軍的五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英勇無畏,引敵上山,頑強殲敵,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在彈盡糧絕之際,英勇跳崖,譜寫一曲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壯歌,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有《圓明園的毀滅》的精神鋪墊與引領,《狼牙山五壯士》更是把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向一個更高的精神之巔。接下來的兩篇課文《難忘的一課》、《最后一分鐘》更是把這種愛國精神深化、升華。《難忘的一課》講述了抗日戰爭以后,作者在臺灣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認真教學生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境,及在學校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感和強烈的民族精神,這篇文章在前兩篇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上進一步提升。《最后一分鐘》則講述了對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無比的憤怒,又為收回香港,祖國強大而感到無比自豪。這幾篇課文,先積淀圓明園毀滅的悲憤,接著感受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在感受臺灣教師學生的愛國深情,最后感受香港回歸的無比自豪,學生感情逐步提升與發展,接受了良好的精神熏陶。這個單元的主題就是“勿忘國恥”,編者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正面典型事例,通過近代史上的國恥,體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與民族精神。讓學生感知“愛國”這一主題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從不同的方面加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