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亮
摘要:科學課是一門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的科學啟蒙課程。在一個個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也掌握了不少科學知識。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只有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才能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方法
在科學學習中,靈活的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探究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為了落實新課程標準,把小學科學課中常用的學習方法整合如下:
一、實驗探究法
實驗探究法是指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目的地改變一些教育因素(自變量)。控制其它變量,探尋改變變量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驗探究法一般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命題,或者創設實驗條件,包括若干實驗提示,然后由學生分組開始實驗探索。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地實驗探究,在實驗中搜集證據,尋找答案,形成初步的結論。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學生實驗中滲透如何對實驗變量加以控制。實驗探究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例如,《斜面》一課,首先教師讓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關于斜面的問題,然后集體確定研究的重點問題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學生設計出對比實驗,豎直和沿斜面拉起同樣重的物體用力進行比較,證明用斜面省力。實驗中學生還發現物體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用力也不同。學生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設:同一坡度的斜面提重物省力與提升的高度有關系;與斜面的長度有關系;與重物的重量大小有關系。同學們根據不同的假設設計了不同的對比實驗。通過實驗學生認識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觀察探究法
觀察探究法指通過觀察來解決心中的疑問,有強烈的觀察興趣,愿意通過觀察來求證自己認知的正確性。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去觀察,搜集證據以求證,并且通過交流完善并建構起新的認知,體驗到成功觀察的樂趣。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制定觀察計劃,并能參與到學生觀察活動中,引領學生通過觀察搜集證據,指導學生修正已有認知的錯誤點,理清模糊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愿意進行課外長期觀察探究。
例如,在上《植物的身體》課時,教師先出示鳳仙花,讓學生畫出看到的植物的畫像。這種特殊的方式把學生的興趣帶到了本課中。學生說出自己的畫中的植物時,可能在專業名詞上不很準確。這時教師把注意力再次集中的鳳仙花上,教師邊解剖邊引導學生觀察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這時候教師繼續帶領著學生們觀察各個部分的樣子。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制定課下繼續研究植物的長期計劃。通過大量的長期觀察探究孩子們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懂得珍愛生命,體會到與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學觀察的樂趣。
三、資料探究法
資料探究法指利用各種渠道對資料進行合理的搜集與應用以獲得間接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已有認知基礎上愿意深化認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借助資料運用批注、勾畫、提煉等方法主動投入查閱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來尋找答案。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參與到學生資料分析活動中,指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整理分析,搜集證據,指導學生形成初步的結論。也可以聯系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其在課外利用便捷的網絡等手段對相關知識做進一步研究。
例如,在學習《人的一生》時,第一環節,教師先讓學生交流課下準備得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身邊的親人的身體變化情況,最后在學生充分匯報交流整理的基礎上,由師生共同進行小結。第二環節,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體檢表上記錄的數據說說自己的身體發育有什么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并繪成圖形進行分析研究。除了用條形圖和曲線圖,啟發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其他形式的圖表來研究。在學生繪圖研究結束后,引導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發現,通過分析與討論,總結出研究結論。這樣做培養了學生繪制圖形并利用圖形進行分析的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意義。
四、制作探究法
制作探究法指學生自主的運用材料,創新設計、制作作品,展示作品,積極評價互動,完善作品,將自己的作品應用于生活中。教師引導學生恰當的運用材料,全身心的投入到制作探究中,在學生自主的評價互動過程中,取長補短,以求作品的完美性和科學性。將學生的眼光投入到廣闊的制作空間里,將作品應用于生活及探究實踐中。制作探究可以是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也可作為課后作業。制作探究注重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科學習慣。
例如,《我的雨量器》一課,教師可以把雨量器拆開放到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這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分析并整理其構造與作用。在這基礎上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讓孩子們設計并制作雨量器,選取一個大飲料瓶,沿瓶頸周圈劃線。沿線將瓶頸剪下。取一張與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紙條,在紙條上畫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畫)沿瓶底處往上將紙條貼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將尺子豎直放入瓶內作為刻度尺)將剪下的瓶頸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為漏斗。這么做既實現了材料環保,也克服了雨量器的測量不精確問題。科學制作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搞小創作,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操作情趣。用所學科學知識把來源于生活的材料再回歸于生活。
總之,科學探究因目標、內容、資源的不同可采取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以親身經歷為主的學習活動,把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一起,既要做到科學教育的要求,又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