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凌之 朱海東 戴阿玲
摘要:本課題擬以互聯網為載體,將“互聯網+”的概念引入教學改革,探討精細化工專業學生在新教學模式下的影響。通過將互聯網應用于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課題是對“互聯網+”模式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性實踐,為工科類學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一種參考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精細化工;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一、改革背景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使其形成新行業形態[1]。在互聯網發展的浪潮中,知識以“碎片化”的顆粒狀方式隨時隨地向我們涌來,碎片化學習成為常態,教育受到互聯網的不小沖擊。
本文擬以互聯網為載體,將“互聯網+”的概念引入教學改革,探討精細化工專業學生在新教學模式下的影響,通過將互聯網應用于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課題是對“互聯網+”模式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性實踐,為工科類高職學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一種參考方法。
二、互聯網+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
(一)改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式
“互聯網+”和化工專業并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化工專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化工專業教育系統。“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絕非在線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任課教師的教學思維理念要不斷更新,大腦中要植入“互聯網+”觀念的“芯片”,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技能、教學內容都要充分借助互聯網與解剖結合。學生思維理念也要不斷更新,要通過互聯網跳出校園的狹小范圍,廣泛地去接觸精細化工的方方面面,了解整個化工行業最新的動態,同時,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要加強。
轉變教學方式,必須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轉變。教師課上講解相關內容時,如果只是采取簡單的講授,學生肯定興致缺缺。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開設研討課、分級教學、小班授課、大班授課結合小班討論等多種方式,促進師生互動。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倡導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例如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學習相關化學概念時,讓學生在課前先對一組概念進行熟悉了解,以小組形式進行搶答。既加深記憶又受學生歡迎。相關化學產品的學習可在課上多引入視頻,動畫及圖片等相關資源,使學生感受到化工產品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從而改善教學效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推進,現在可將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轉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這樣就能提高課程講解效果。
(二)推動教學工作從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模式轉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在互聯網的浪潮中,被動、機械和僵化的學習方式已經被逐步淘汰。大學生應充分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以主動探索代替傳統的被動接受,以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進行。在現代信息環境中,網絡既是豐富的資源,又是有力的學習工具。
為促進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我們可采用網上問卷調查和網上研討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要求、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再通過QQ、微信等網上等網絡形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防止出現學生與課堂脫節的情況。這對于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尤為重要。
(三)加強教學技術支持力量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化工專業的課程大多由繁多的實驗數據、復雜的反應機理及實驗現象所構成。我們可利用微課、精品課程網站、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從網絡上獲取的其它信息、數據庫等去獲得有用的信息。據統計,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100%,手機上網100%。學生認為網上學習資源對化工知識的學習有幫助者占比近98.4%,使學生網絡實時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結合科研成果、課程實驗現象制作相關教學微課、小視頻,上傳到該網絡課程的互動欄目。學生也可自己成為主體,將實踐相關內容制作為小視頻,展示個人風采。這樣一方面供其他專業同學或課余時間學習,讓學生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豐富本學院本專業的特色,增加師生的認同感。
三、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從精細化工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出發,以“互聯網+”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以培養精細化工專業學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 “互聯網+”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將“互聯網+”思維植入實踐教學實驗中各個環節,如實驗平臺的構建、校企平臺的構建、專業時事的推送等,這些新思路的實踐將對精細化工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志啟.“互聯網+”的基本概念[J]. 中國工程咨詢, 2015(7) : 76-78
[2]聶長明, 廖力夫, 林英武.基于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有效整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13, 23: 20-21
[3]劉祈星, 劉呈雄, 羅華軍, 楊昌英, 劉朝霞. “互聯網+”融入制藥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 廣州化工,2017, 45(23) :177-178
[4]王竹立, 李小玉, 林津. 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 遠程教育雜志, 2015, 33(4) : 14-21
[5]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研究生教學實踐改革探討—以化學化工專業為例[J]. 廣州化工, 2017, 44(10):243-244
作者簡介:康凌之(1990—),女,碩士研究生,助理實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