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昆
摘要: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方法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睆闹?,我們可以看出“讀”作為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們的追捧。然而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往往只是走過場,沒有發揮讀的作用,讀缺失了自己個性的,獨特的東西?!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毙抡n堂中,我們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呢?
一、學生在自讀中感知,要講究量
在日常的教學日程里,學生對老師不停的講授比較反感。所以筆者在講課文的教學活動中,注重的是對孩子理解課文方法進行傳授,不去代替和包辦了孩子的自身主觀意識;引導他們去理解難懂的重點內容。一般簡單通俗、易懂的內容則是讓孩子們自身反復閱讀、反復念出,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讀取情感,理解其中的含義;在對課文的閱讀上則是全部放開,讓他們自己自讀、產生疑問,最終自己解決其中的問題,當較難問題出現時先讓學生之間相互議論,此時筆者再做相應點撥。如此一來,學生自身的興趣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是大為增強,也升華了他們的學習自主的能力,這樣教學任務自然而然就完成的輕松自如。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教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是學習的組織者、策劃者、引導者、調控者,而學生是探索者、體驗者、合作者、表演者”。筆者在教《為人民服務》一文時,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分析,而是先讓學生花了近十分鐘認真地讀了課文,要求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就紛紛地列舉起來。筆者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這時,稍加引導,學生便理解的課文。但是此時有些學生又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文中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底指的是什么?“精兵簡政、死得其所”各又指的是什么意思?筆者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這樣,教師很輕松地解決了本文中最重要的問題。
二、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古人道,好的文章自然能夠激起讀者的興趣,就好像遇到了美味的食物一樣,油然地讓人產生想要享受一番的沖動。所以,同樣的,一段好的導語,能夠激起學生們極大的閱讀興趣。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中,這樣來進行引導:“你們都見過‘花生嗎?‘花生是我們日常再熟悉不過的東西,與我們生活長期相伴,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可你們知道、了解花生嗎?它果實長在什么地方?外表怎樣?看了它的果實你會有如何的感想呢:?你們喜歡花生嗎?”此時同學們精神抖擻地回答:“想”。順藤摸瓜,筆者就說:“好,今天我們就一同對一篇關于花生的文章“落花生進行”學習,本文對花生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和講解,請運用你們帶著自己的興趣和疑問去閱讀課文,并在當中尋找答案好嗎”,話音未落,學生們并帶著高昂的情緒閱讀起來。
三、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因此,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以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例如學習第五冊《師生情》一課,在理解“她們多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啊”一句時,滲透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她們為什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并劃出有關語句,談談體會。思考此問,學生必然聯系下文王老師“和藹可親”、“日夜操勞”來理解。(2)你從哪兒看出她們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劃出有關的重點詞語,談談體會。學生又必然聯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詞語來理解,最后達到對師生之間情感的深刻認識。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探索,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戎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訓練[J].中小學電教(下),2010,(6)
[2]田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6)
[3]張元淑.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訓練淺談[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