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要: 數學課堂離不開思考,即使是到了學業緊張的高中數學課堂,數學課堂依然要充滿思考,而不是教師的單一方向灌輸。到了高中學段,學生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提升自身的能力。部分教師誤讀了這種需求,將高效課堂理解成知識灌輸的課堂,題海戰術的課堂,這樣做肯定是錯誤的。高效的數學課堂首先應該是充滿智慧的課堂,而形成智慧課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應用有效的課堂提問。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運用;問題教學法
數學課堂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回答無疑是一致的,那就是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活躍,不斷思考、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高中數學課堂中學生思維能力展現的更多,課堂中充滿了教師與學生的智慧。高中的數學學習就是在一次次的思維發展中不斷進行的,那么怎樣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不斷的進行思考呢?問題教學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運用問題教學法。
一、問題源于啟發
課堂提問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所以,問題的提出一定要有引發學生思考的作用,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給學生提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這些數學問題樂于探索。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是小組討論來解決這些問題,都能使學生的探索能力逐步提升,并在這些探索活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設計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深入貫徹啟發性的原則,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逐步獲取新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循循善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1第二章中的指數函數時,數學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在黑板上板書兩個解析式:y=2x;y=1.53x(x,x≤20);教師讓學生進行比較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兩個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這兩個解析式能否構成函數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啟發,與之前學過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會發現這兩個解析式是一個新的函數模型,數學教師通過對教材重點內容的解析,讓學生對教材章節中的重、難點有基本的掌握。啟發式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從而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
二、問題具有趣味
數學知識相對枯燥,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就顯得更加枯燥,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順利高效進行的保障。教師要注意挖掘一些新穎、具有吸引力的數學問題,讓數學教學中的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教學效率自然也會得到逐步提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提問以“問”引趣,使他們的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延伸與拓展。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2第一章中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與直觀圖時,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先在黑板上畫好長方體、正方體的三視圖,學生必然會對教師所畫的圖形頗感興趣,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知道長方體的三視圖是怎樣的嗎?”教師的問題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再結合教材給學生講解知識重、難點,讓學生對教材知識有整體的掌握。教師根據所講的知識點延伸到生活中的空間幾何體,如圓錐的三視圖、圓臺的三視圖等,讓學生對空間幾何體充滿了學習的欲望。教師對學生提問,要注意引導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方式都能得到逐步提升,思考問題逐步深入。這比起以往教師的一味灌輸,更能讓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讓學生深刻地領會知識,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問題有突破
數學課堂是嚴謹的課堂,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不能為了提而提,而是要具有實際的意義,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應該有突破。教師要注意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給學生傳授新知前,教師要注意把之前講過的舊知識進行回顧,以舊導新,再對學生進行提問,有效遷移,突破難點內容。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把舊的知識點作為前提,促使學生積極融入到新知的課堂學習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1第一章中函數的奇偶性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函數概念、表示法、單調性與最大值,再對學生進行提問:“函數的奇偶性是什么性質呢?”教師通過提問直接過渡到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函數的奇偶性,對函數的定義域有更深的理解。教師通過回顧舊知識,掌握新知識,逐步深入,將已有的知識重點融入到新知識的思維中去,不僅可以助推學生將知識網絡化,系統化,更可通過學生熟悉的知識,消除學生對新學知識的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在異常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四、問題要靈活
課堂教學具有預見性,每一節數學課堂都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之后再展開的,但是課堂教學也具有突發性,課堂提問要面對這些突發性隨機應變。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提問環節中,還要注意提問的方式,這種提問的方式必須要與教學效果相吻合,二者達到統一。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時,必須要注意提問形式與教學效果相互協調、統一,及時轉換提問方式,非常靈活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2第二章中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靈活的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線與線之間除了平行、相交的關系外,還有什么其他的位置關系嗎?”學生可能想不到其他的什么關系了,這時教師順著學生的疑問,給學生講解線與線之間的另一種關系——異面。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問題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有節奏地給學生講解。要注意及時轉換提問的方式,讓提問方式與教學效果達到相互統一,既給學生形成了耳目一新之感,更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學習活動,掌握更多的知識,使數學在學生的心中產生了新奇。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課堂是內容豐富的課堂,是節奏緊張的課堂,是充滿思考的課堂。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數學課堂過分注重了知識的灌輸,將知識量等同于能力,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通過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問題課堂的構建更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