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菊
摘要:在小學數學口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在認真分析小學數學課程特點和小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逐步培養良好的口算習慣,進而提高口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主要闡述了要督促小學生按照訓練計劃進行口算訓練,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生活為基礎引出口算教學,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開展口算“達標”檢測和口算競賽等提升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口算教學;有效性;對策
一、引言
口算作為小學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計算能力,只因為口算能夠讓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筆算時可以更為適應,學生的口算能力將會直接對其學習活動的開展帶來影口算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有多重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來選擇加強對教學活動的設計,發揮教學活動的實際影響力,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二、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督促小學生按照訓練計劃進行口算訓練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堅持經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不僅僅需要讓其能夠加強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也要讓其掌握正確的算法。同時,正確認識計算活動的開展價值,將其落實到位,以此來幫助小學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口算能力。因為,小學生的數學接受能力與計算能力存在差異,所以,當學生在參與數學口算訓練的時候,數學教師應當針對于這樣的差異性存在來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最終,提高所有學生的數學口算實際計算能力。
(二)將理論內容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理論知識接受能力出發,在其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來完成自身應用水平的提高。這也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讓數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進而幫助小學生加強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計算水平。比如,在對兩位數除法進行計算的時候,小學數學老師應當首先讓學生深入了解其計算原理,使其可以在分配基礎上來完成對所得商的認識程度,讓其可以清楚其計算原理。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小學生提高對數學原理的了解水平,可以借助于對數學教學用具的使用以及生活實際,來激發學生主動地去思考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類似算式,在對其進行計算的時候,得出更為簡易的答案,確保學生可以在自主思考后完成對數學口算能力的穩步提升。
(三)以生活為基礎引出口算教學,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口算教學中,教師想要學生算得更快、算得更好,結果更準確,理解算理是教學的關鍵。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發學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識。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那就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在教學9 加幾的進位加法時,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趣味情景:羊村長要請小羊們吃蘋果,它為小羊們準備了兩框蘋果,第一框里有9 個,第二框里有8 個,羊村長共準備了多少個蘋果?小朋友你能幫羊村長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喜洋洋與灰太狼》引入,學生馬上就會聯想到其中的人物,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愿意幫助羊村長計算。在學生思考過后,教師接著提出:你們有辦法讓小羊們一眼看出有幾個蘋果嗎?這時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該怎么辦,于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發現了,既從第二框中拿出一個蘋果放在第一框中,第一框湊成十,加上第二框中剩下的7 瓶就是17 個。這時,教師在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 加幾的進位加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學生還能舉一反三,在學生以后的學習中,在遇到難度較大的計算時,學生也會通過聯想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計算,學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培養。
(四)將“口算”測試活動與競賽內容相結合
在每一個教學階段,都應當有所針對地將口算測試達標內容進行選擇,使得達到要求的學生可以成為達標者,激勵其繼續努力,也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可以感受到進步的認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同時,通過對競賽活動的開展,將其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確保學生與老師能夠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讓學生可以在競賽活動中勇敢地去挑戰自己,進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口語能力。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口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在認真分析小學數學課程特點和小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逐步培養良好的口算習慣,進而提高口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