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霞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教育受功利思想的影響,教育變成了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學習,忽視了最為本質內容的教學。“育人為本”教育方針的提出,極大地改善了當前教育狀況,實現了教育的回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其情感豐富、底蘊深厚的優勢,著力加強學生良好情感和和諧個性的培養,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和諧發展
“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特別注重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情感”的表述達到22處之多,體現了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的思想。語文課程的文化屬性,必然就會有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成分。“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不是附加的,而是固有的,所以,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闭Z文的人文性要求語文課堂充滿激情和詩意,蕩漾著浪漫主義的情懷。學生早已厭倦了條分縷析和空洞說教的語文,他們實在渴望一種心與心毫無隔閡地交流,情與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實、和諧而靈動的語文課堂,這樣學生就會心情舒暢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享受這個過程。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過分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學生的情感需求,把情感作為教學的附加,師生游離于文章情感之外,則把本來生動感人的課文,講得形散神離,枯燥無味。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見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沒有了。這種只講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學,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后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講得情景交融,栩栩如生,才能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
一、準確把握文章情感內涵,發展良好情感,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為主體的,學習主體對知識的掌握以及由知識向智能的轉化,無不借助于具有動力因素的情感媒介來實現的。為了使學生披文入境,入境動情,教學每篇課文,教師都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調。教材中的領袖人物、英雄人物、先進人物是學生的榜樣,也是教師的榜樣。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第,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例如《第一場雪》寫于1962年,正值我國遭受自然災害時期。當時,糧棉欠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暫時困難。這期間,人們是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與農民一起盼來了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中無比喜悅,字里行間洋溢著的這種喜悅之情,反映了作者對農業生產的關切,對國民經濟復蘇的歡欣,對國家走出困境的企盼。聯系社會背景,對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
二、發揮教師的情感引領、渲染作用,培植學生美好情感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泵總€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教師而對其所教學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精神飽滿,神態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別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傳導感情。當教師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課文之中時,感情就自然流露出來,并傳導給學生。例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最后兩個自然段,作者滿懷深情地抒發了對周總理無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間充滿著一種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對這一類課文的教學,要做到少一點分析講解,多一點有感情地朗讀的指導。通過反復誦讀,產生對總理強烈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強烈感染,與作者產生共鳴,使整個課堂上充滿真摯的情感。
三、把握重點詞語,感悟美好情感
文本閱讀過程就是一個接受作者高尚情感熏陶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通過字詞教學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數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課文所表達的自然、社會、藝術之美,都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之中,對于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詞句,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處,悟出深邃之意,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場雪》對雪后景象的描述,從整體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從靜態到動態,有聲有色有形。教學這一段時,要緊緊圍繞“雪美”的詞語,引導學生品評體味。讀到“嗬!好大的雪啊”時,先體會作者此刻的心情,透過一個“嗬”字,品味出作者對大雪的贊嘆之情。經過品評,學生悟到,這一“嗬”含三贊:一贊雪之大;二贊雪景美;三贊人之歡。真是一字傳神,意境全出,通過仔細品味,達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效果。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與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從而實現由情到理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