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雪
【摘 要】隨著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的日漸熟知和消費觀念的日漸升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觸到網絡貸款。網絡貸款在為大學生提供資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和隱患。部分網絡貸款公司不考慮大學生的還款能力,低門檻發放貸款,使得很多學生加入到校園貸行列。然而大量關于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風險事件頻繁發生,其社會影響惡劣。本文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網貸安全的對策和建議,為合理引導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風險;網絡貸款;網絡安全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深入到各行各業,網絡貸款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以簡便、高效、門檻低的優勢迅速占領了大學生市場,致使大學生也成為了信貸群體的重要成員。我國關于校園貸款的信貸平臺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騙局和慘劇也層出不窮,大學生的網貸行為是否合理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爭議。我認為大學生的經濟行為與學習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其價值觀念和金融認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金融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和風險
(一)網絡貸款的特點和大學生的消費方式順應了網絡貸款的發展
高校大學生申請網絡貸款的特點是門檻低、申請快速、可貸額度高。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貸款時,僅僅需要提供身份證或學生證等相關證件,在線填寫相應的申請信息,經系統審核通過后,短時間內資金就會到賬,方便快捷。另外,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前沿,對一些商品和服務表現出了超前的消費需求。新一代的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樂于接受提前消費的觀念,除了提前消費意外,部分學生有攀比的心理傾向,通過網絡貸款購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據調查,一部分學生的生活費完全不夠用,想要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生活費還需要額外的補充。
(二)網絡貸款后對還貸缺乏規劃
大學生網絡貸款的資金使用主要表現在:網絡貸款平臺可以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學生把這些現金用于旅游、購買衣服、吃飯等消費;有一部分學生利用P2P貸款平臺進行助學和創業;還有學生通過電商平臺提前消費物品,等等。大學生在貸款之后對還貸計劃缺乏應有的規劃,他們在借得資金之后往往不去關注還款日期,甚至還無節制的進行下一輪的消費,當他們被催債時會選擇“借東墻補西墻”的方式解決問題,這致使了他們的還款存在較大風險。網絡交易是虛擬化的,學生花費的金錢只是在賬面上的數字發生了變化,并沒有真正從口袋里掏出,這樣他們就感受不到規劃錢財的重要性,最后導致債臺高筑。
(三)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風險估計嚴重不足
很多大學生被大學生網絡貸款所標榜的“低門檻、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所打動,面對物質的誘惑毫無招架之力,對網上貸款的安全性缺乏應有的風險評估。首先,校園貸打著“無利息,低利息”的口號進行宣傳,但實際需支付服務費、管理費和交易費等,其合計可能比應繳利息還要高。其次,貸款平臺的審核不嚴密,有的學生在申請貸款時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冒用、頂替其他同學的身份信息,導致一些學生“被貸款”。再者,大學生的法律風險和維權意識薄弱,當他們沒有能力償還貸款時,一些貸款平臺用非正當的手段進行電話騷擾、威脅恐嚇、甚至是網上曝光個人信息,致使有些學生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而選擇退學、甚至自殺。這些慘不忍睹的現象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學生在借款時對風險沒有認真地評估。
三、防范大學生網貸風險的對策
(一)加強對大學生校園網貸的安全教育
首先,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輔導員是學生在大學期間重要的領路人和靈魂導師,在日常工作中要關注學生的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利用主題班會等方式提醒大學生關注網絡貸款存在的問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及時糾正學生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網絡貸款的安全意識。另外學校應該對大學生普及有關網絡貸款的法律,使學生在遇到貸款問題時懂得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加強對網絡貸款公司的監管
網絡貸款平臺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需要搶占各自的市場份額,但在行業內必須立下“規矩”,不能出現惡性競爭。有些網絡貸款公司企圖降低門檻,無節制地放貸、通過“裸條放款”等觸及道德底線的形式吸引學生貸款,違約后又通過暴力的方式催收貸款,這種行為應當受到譴責和制止。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網絡貸款公司的監管,并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根據高校大學生的收入情況和收入特點,貸款公司應該限制大學生的貸款額度,同時將貸款利息的結算方法和相關費用的收取規則明確告知借款的大學生。在大學生貸款超期未還時,應采取法律途徑追討,走訴訟渠道。行業內應應形成一定的制度規范,制定合理的利息標準,手續費、違約金等也應規范化。良性的競爭機制才有可能保證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唯有高品質的服務態度,才能在網貸平臺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將網絡貸款公司納入個人征信管理系統
大學生網貸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監督不到位:第一,貸款手續簡單審查不夠嚴格,同一個人可以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在同一貸款平臺借款;第二,校園貸行業機制不夠完善,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容易出現多頭借貸行為,即學生可使用同一個身份在多家校園貸平臺申請貸款。甚至,學生在面臨貸款逾期時冒險選擇拆東墻補西墻,最后深陷泥潭而無法自拔。
個人征信系統是由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并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系統。如果個人征信出現“污點”,將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銀行辦理金融業務、出國、留學、就業時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應將網絡貸款公司也納入個人征信管理系統,將央行征信系統與網絡貸款公司對接,從而降低個人信息獲取成本,提高個人信息獲取效率。這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還款風險。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和金融素養也在逐步地提升。他們對網絡貸款會了解得越來越多,在面對校園貸的時候學會運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判斷和選擇。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對個人信用的認知和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培養大學生最基本的金融素養,從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曉軍,向東,司徒宇彤.在校大學生網貸安全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納稅,2017(22):98-99.
[2]戚亮.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4):119-120.
[3]曾麗,劉惠平.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87-88
[4]宋程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素養培養問題淺談——基于鄭德幸校園貸悲劇的個案研究[J].時代金融,2016(15):352.
[5]李寧.大學生網絡貸款風險及應對措施[J].法制博覽,2018(01):13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