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但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學好英語,更不可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本文著眼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致謝語使用研究,介紹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漢英兩種語言中致謝語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消除中西方語言障礙,促進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語言;文化;致謝語
一、引言
致謝是世界各國人民都遵循的禮儀規范。致謝也是對他人幫助的承認,是促進人際交往的文明舉動。但由于社會文化的不同,表達感謝的方式和范圍也會有差異。
致謝普遍存在漢英文化中。在日常生活中,致謝的小行為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溝通與交流的方式。策略類型豐富,表現形式多樣,語言功能多樣等是致謝語的特點。營造和諧的優化的社會氣氛,促進良性發展人際關系,可以通過正確使用致謝語實現。相反致謝語使用不準確,會對人際關系引起負面影響,不利于交際者之間的感情發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準確理解和應用致謝語,了解致謝語的漢英差異,對于外語教學和文化交際者而言,在交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方面十分重要。致謝語的方式、內涵及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漢英致謝語的差異的比較是本文描述的重點,以便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在實際行為中漢英致謝語的差異。
二、致謝語的內涵
據Searle的分析,說話人對聽話人表示感謝之意的一種行為稱致謝,而且這種行為的建立基礎是聽話人某一行為已經完成。言而總之,說話人因前趨行為受益,是致謝的動機,而且這種恩惠已被說話人感受到了,因此利用句子或是含有謝意的詞語完成道謝的行為。分析原始的致謝動機是建立致謝的基礎,當整個社會關系成為致謝行為的環境時,此時的致謝功能更顯多樣化。畢繼萬覺得,承認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是致謝語的意義,是可以幫助人際關系禮貌發展的行為。
Leech說:致謝有助于活躍談話者之間的氣氛,使談話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建立。所以可認為,致謝是可以改善人際關系的行為,有著很深遠的社會意義,使用致謝語加強了積極禮貌策略。從以下兩方面看,從社交行為方面來看,施惠方的行為給予了受惠方恩惠,并給受惠方帶來幫助好處并得到認可,表達感謝和感激之情的語言行為,是凝聚人們社會關系的一種常用的語言行為。另一方面從語言行為的意義來看,來自Sean(1969)對語言行為的表述。
表述類行為的言外之意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而感謝語是因為聽話人實施了有益于自己的行為,所以說話人來對此表達謝意,因而屬于表述類行為。
三、漢英致謝語表達方式的區別
Aijme認為致謝語的表達分為隱形致謝語和顯性致謝語兩個方面。漢英文化中也常見這兩種表達。但英語中顯性致謝語的使用范圍要遠比漢語中的使用的范圍要廣。在英美等英語國家里,人們對他人給予的巨大幫助要表達感謝,對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指路、找錢、回答詢問、傳遞東西等,也要表示感謝。如果生活在他們中間,會發現她們的感謝致辭不絕于耳。盡管英語中致謝語的使用非常普通化,但幾乎一致的客套語可以用于許多場合,所以,英語中的致謝語及表達方式比中文少得多,而且直接得多。
(一)同中有異
1.直接感謝式。漢英中差異明顯是存在在直接感謝式, 一般表現在:(1)英語“thank you” 只是純粹的客套致謝語而非用在受到人的幫助之后。比如,用餐中服務員上菜時顧客和服務業互道謝謝,購物時,導購人員和顧客互道謝謝,餐桌上別人幫你傳達東西時或者別人為你轉接電話時,這些情況都要說謝謝,這一禮貌習慣已經中國的大城市和國外友人交往中被廣泛應用起來。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眼里,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如果對方只是在完成自己工作或是履行工作職責,主觀上并非在幫助別人,就無需使用致謝語致謝。關系親密的人或熟人對自己做出微小的幫助(比如轉接個電話)一般不說謝謝也不算不禮貌。這種情況在英語中也會出現,但很罕見。漢語中的“謝謝”多用于確實受到了別人的幫助,所以漢語中的謝謝是著實表達對別人的感謝。
英語感謝語用來表示對別人幫助的認可,表達上十分注意分寸。說英語的國家的人覺得過分的感謝只會讓人不舒服,會讓人覺得只是一句過了頭的空號。例如別人在幫助你時花了一些時間,受惠人只需要說:“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ime to help me.”(謝謝你花費時間來幫助我),如果說了過分感謝的話,會讓對方覺得很反感,以后不想在幫助你了。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中國人在受人恩惠后要鄭重表達謝意,而且還有知恩圖報。在英語國家中則沒有“知恩圖報”和“感恩戴得”的思想。因此使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人在交際中難免出現誤會與不理解。
(2)英語和漢英的差異還在,英語國家的人感謝重點在事物,就是說重點在客觀效果,而漢語感謝的重點則是在主觀人情。如;英語中說 Thank you for(the coffee ,the pen,the time.....),而在漢語通常說“謝謝您的(照顧 、幫助、招待.....),“謝謝您的捧場”“謝謝您的信賴”“謝謝您的款待”也都注重對情意的感謝。而對于具體給予幫助的事情,往往用兼語式,例如:“謝謝您在這件事上對我的幫助”。
2.贊美式。在英語中往往用kind(好意)和nice(好)等贊揚語來表示感謝,而且形式意義大于實際含義,客套化公式化。而自由的使用格式和詞語是漢語贊揚語的特點,表達感激之情是語句表達的重點。漢英文化沖突時漢英文化人在交往中必不可免的:中國人說話時感謝詞用的繁瑣被英文化人認為是過分的感謝,甚至會覺得不真誠。而英文化里的語則被漢文化人認為是無視他人的幫助,過于冷漠。
3.無感謝標志式。這是一種感激之情并未通過字面上的詞語來表達,而是感情之情放在深層的語意上來表達例如,與對方交往愉快之情在英語中常用表達高興或滿意的enjoy(欣賞)和glad(高興)等詞語。而漢語中則用“幸好....””幸虧.....”等句式來突顯對方對自己幫助的作用及效果,“定不負所托....”“請您放心..”來表示報恩或感激之情。
4.物質報答式。在漢英文化中都存在用物質報答來表示感謝,都習慣用請客的方式致謝。不過,送禮形式也是漢文化中物質報答的一種形式。兩種文化的區別是:用請客吃飯來表示對施惠者的感謝和欣賞,并希望和其成為朋友,是應文化人請客吃飯的用意,而漢文化人更注重報恩之情,所以通過送禮表示感恩。
(二)此有彼無
1.道歉式。漢語中還有一種重要表達感謝的方式,道歉式。經常使用的道歉語有“打擾您了”“真是過意不去,給您添麻煩了”“讓您破費了”“讓你費心了”“真是不好意思了”甚至有“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等等。西方的國家的人很難理解漢語這種表達感謝的方法,所以在漢英文化交流中難免會產生誤會。如果中國客人在英語國家的人家里做客,吃過飯,中國客人如果說“讓您破費了”,主人會立刻感覺不快,因為理解成不是心甘情愿來請客人的家里做客,而對主人而言還是件麻煩事。“讓您受累了”更是受助則把別人的善舉強說成了,會使人受累的舉動。當別人自愿花時間你時,如果你說:浪費了你的時間,真是不好意思,會讓人覺得在否定別人的幫助,認為他只。是在浪費時間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其實,在漢文化中只是想通過這種表達來表示對施助的的關懷之情,受助者想表達的是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幫助和關心,卻給對方帶來了不便或造成了麻煩,所以心里會覺得過意不去,這其實是從移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中國人來說,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會顯得更真誠更親切,真是漢文化中在感謝語里情真意切的表現。
2.關心式。對于別人給自己幫助時卻造成對方的不便或使對方受累,從而使受惠者內心不安而對施惠者表示關心,漢文化中常用關系式來表示感謝。這種感謝,感謝者可以依照具體情況來采取自由的多樣的表達方式沒有固定形式。如:“辛苦您了,累了吧,趕快坐下休息一會吧”漢語中這種表示感謝的方法,英文化人不但不會理解反而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受到了輕視,傷害了自尊心。
英語國家的人會理解成“辛苦您了,累了吧,趕快坐下休息一會吧”是對你對現實情況的陳述,不但不是在感謝反而是在主觀上,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快過來休息一下”更沒有絲毫的感激之情,反而在命令對方,指揮對方的行為。
3.應答形式.(1)施助者不僅會拒絕接受感謝,反而會說自謙的話,闡明自己做的并不好,希望對方不在意或批評,甚至還會向對方致歉。這種應答形式通常出現在漢語國家主人對客人或者服務工作中與服務對象的感謝語中。英語國家的人理解不了為什么主人在招待了客人,反而要向客人道歉。他們還認為,提供職業性服務方面的幫助,如果顧客對待服務不滿意,顧客是不會致謝的,所以用道歉式回應客戶的由衷感謝讓他們覺得很難理解。這些不理解的根本原因是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這種通過自謙來尊人的觀念的不理解。(2)表示自己的行為是職責要求或道德義務。如:“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時我的工作職責”。英語國家的人覺得去幫助別人一定是這個人自愿做的,并非是別人強加或是要求的,服務人員服務周到是應當的。
如果把對客戶的服務周到說成是工作要求這么做,會給人感覺這一幫助行為并非自愿,這樣只會讓對方覺得反感。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中國人把熱心服務和相互幫助為道德要求,而且自愿的去遵守這一要求。
親密關系,公務關系,社交關系這三種人際關系,是人際關系感謝語和漢英感謝語中都會涉及和使用到的。感謝語在英文化中的使用會因為雙方的關系不同而有所差別的,但是不論對方和你什么關系,受別人的幫助后都需說“Thanks”或“Thank you”,即時是關系密切的人之間對微小的幫助也不例外,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和不禮貌的行為。感謝語在漢文化的使用中,會因為人際關系的區別而大不相同:對于只是工作關系,主觀上并沒有幫助他人的情意或舉動,這種情況可以致謝也可以不致謝;對于親人間或朋友間則很少使用致謝語。有時用了反而會覺得生分了。與外國人交往中,很多外國人不理解這些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從而會認為當他們應該致謝的情況下,中國人也應該致謝,相反就是不禮貌的表現。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不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特點,而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
四、漢英致謝語在社會功能上的差異
作為一種使用頻率頻繁的語言行為,英語致謝語和漢語致謝語有著相似之處。即:它的基本功能都是,受惠者用來回應施惠者的行為。不論是使用直接語言行為還是間接語言行為,都可以實現說話人的致謝行為。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社會功能上,漢語和英語的致謝語仍有不同。
首先,寒暄功能在在漢語中不常見,而英語的致謝語中就有這樣功能。“How are you”“Fine,thank you”是英語中,最常見的日常打招呼的問候語,回答也幾乎是唯一的。而在漢語中“您吃了沒”“您干嘛去”是常見的寒暄語。即時現在更多的人使用“您好”用于見面打招呼,但回應時也并不使用致謝語。
其次,使用英語國家的人在受到他人的贊揚或恭維是,通常回答“Thank you”,而在漢語文化中認為謙虛是美德,所以當受到別人的表揚和恭維時,人們通常用“哪里哪里”“您過獎了”來回答,而不致謝。
再次,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下,漢語中,說話人可以使用致謝語來對對方進行諷刺,這種功能在漢語致謝語里也經常被使用。比如我們會聽到這樣的感謝行為:“謝謝你的出現擾亂了我的生活,使我現在生活的這么辛苦。”很明顯,這里面的感謝行為所要表達的并不是感謝,而是用來表達對對方的行為的不滿,雖是在致謝,反而會讓聽話人非常反感,心里上十分不舒服。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國家的人們在表達謝意時大多注意言詞適度。一句話表達的意思不要用兩句話;一般的感謝不要擴大為特別的感謝。致謝言詞過分會使被感謝者不自在,同時也會給人留下不真誠的印象。
五、結語
促進漢英文化交際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正確的理解致謝語在漢英文化中的文化差異。要想避免誤會,讓交際語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使交際在健康和諧的氣氛中向前發展,唯有統一文化差異,使交際免除文化差異的影響。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老師應讓學生掌握這些差異,減少因漢英語用差異而導致語言使用不當,從而使在交際過程中能得體的運用致謝語。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陳原.社會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2000
[3]葛校琴.英漢語言禁忌的深層文化映現[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
作者簡介:張翠珍(1966——),女,吉林人,碩士研究生,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