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勤
【摘 要】本文闡述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現實意義,重點對郴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優勢和制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為了打造郴州休閑旅游目的地,明確文化旅游主題,加速資源整合,構建“大文化旅游”格局,加大政策引導,構建多元融資平臺,實施品牌化戰略,擴大宣傳,加強產業融合與互動,實現多贏局面。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業;優勢;制約;對策
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旅游產業拉動內需促消費
文化旅游消費是綜合性消費活動,消費的領域廣、項目多、檔次全、頻率高,容易轉換成現實的消費需求,對擴大內需的貢獻比較直接。旅游消費對住宿業、交通業、文化娛樂業、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貢獻率都很大,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形成購買力,拉動消費。
(二)文化旅游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發展旅游業,不僅能帶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而且能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郴州產業結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郴州的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據郴州現有的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有效的切入點。
(三)文化旅游產業促進城市轉型
郴州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如何突破資源圍城,向何種持續產業轉型成為當務之急,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城市轉型過程中的首選。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由原來的“賣資源”轉型“賣文化”,從“黑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加速城市轉型,提高城市品味和檔次。
(四)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就業機會
旅游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個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產業,就業層次多,方式靈活,就業機會多。郴州是農業大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突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能有效地解決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特別是鄉村旅游的興起,讓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直接就業,大大地減緩了城市就業壓力。
(五)文化旅游產業提高區域競爭力
隨著旅游產業日益文化化,文化產業逐步旅游產業化,文化已成為旅游發展的制高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很多城市把文化旅游作為發展戰略,通過文化旅游資源的發展,積累城市的文化資本,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標志,提高城市競爭力。
二、郴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優勢分析
(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郴州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不僅豐富,而且類型多樣,品質優。目前郴州市國家5A級景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國家級4A級景區11個,國家級3A級景區9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4處。郴州市共發現涵蓋16個門類的78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擁有昆曲藝術1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相得益彰。
(二)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郴州旅游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發展潛力大。特別是近幾年,郴州的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增加,對經濟拉動作用凸顯。目前郴州擁有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酒店3家,三星級酒店23家,國際旅行社1家,國內旅行社37家,導游863人?;A設施配套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旅游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旅游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三)區位交通條件優越
目前,郴州高速公路網、城際干線路網、農村通村通組公路網逐步完善,構建了對外大流通、對內大循環的交通網絡,形成了三個交通經濟圈,一是以郴資桂、郴永宜搭十字架,城鎮呈區域的半小時區域交通經濟圈。二是市以內一小時交通經濟圈。三是“七縱六橫”的交通格局,輻射長株潭、珠三角、廈門、贛州、桂林等五省的三小時交通經濟圈,實現與其經濟圈或都市群無障礙對接。郴州機場已經建設。郴州由一般性交通節點城市向交通綜合樞紐城市轉變,由平面單項交通向綜合立體交通轉變。交通的便利,促進了旅游的發展。
三、郴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管理體制不順
體制不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一是權責不對等。旅游主管部門在旅游的規劃開發建設中由“指導者”、“調控者”成為“建設者”、“招商引資者”,職責與權力嚴重失衡。景區無執法權,執法不能常態化。二是景區管理主體混亂。一些景區存在多個經營主體或多部門交叉管理,各自為營,難以形成合力。三是景區包袱過重。大部分景區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景區開發資金嚴重不足。
(二)政策制度執行力弱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各種新的政策、法規、制度不斷出臺,但是,或缺乏可操作性,或制度設計不科學,或利益的驅使、行政干預、領導個人意志改變等原因,一些制度往往被打折扣或根本得不到有效執行。一是旅游規劃執行不到位,造成旅游資源處于無序、重復的開發建設狀態。二是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不落實,企業發展面臨重重困難。
(三)產業鏈條短
目前,郴州文化旅游產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門票經濟”突出,門票收入達到旅游收入的70%左右,購物和娛樂環節薄弱,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郴州的客源主要是珠三角區域,高鐵開通縮短了旅游的距離,帶來了“同城”效應,但由于旅游產業鏈條短,不能讓游客“可停留、可觀賞、可享受、可回味”,又產生了“過道”效應。
(四)同質競爭突出
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資源優勢轉化較慢。資源分布散、規模小,且存在相似性,導致項目重復開發建設,難以打造精品。郴州與周邊城市歷史文化相融、自然風光相近、名勝古跡雷同,隨著區域之間競爭的加劇,各地紛紛搶占旅游消費市場,文化旅游市場成為不見硝煙的大PK。
四、郴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明確文化旅游主題定位,打造休閑旅游目的地
各界領導統一思想,鎖定主題,做好主題“接力棒”,切忌一年一個定位,一任領導一個定位,定位反復無常、搖擺不定。把城市建設與文化旅游發展相結合,以“休閑旅游”為主題,從宏觀提供發展平臺和環境,從微觀層面提供主題市場信號、主題導向、主題運行機制等,打造郴州休閑旅游目的地。
(二)加速資源整合,構建“大文化旅游”格局
資源整合是為了實現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和綜合效益最大化。一是整合體制。加快管理體制改革,結束景區多部門管理的混亂現狀,實行“一人當家作主”的管理模式。二是整合產品。加強區域合作,同質產品實行整體、聯合連線或連片開發,實現規模效應。通過整合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三是整合線路。打造旅游精品線路,注重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實現資源互補。
(三)實施品牌化戰略,擴大宣傳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離不開宣傳和營銷。形成市-縣-景區三級式階梯營銷團隊,實行分片營銷負責制,由原來在家“等”客轉向“跑”市場,提高旅游市場消費份額。引進專業營銷人才。加大與旅游電商合作,使“互聯網+”成為旅游推廣營銷的新常態。
(四)加大政策引導,構建多元融資平臺
政策要有深度,又要有力度,可操作性強。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增加文化旅游產業引導資金。二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金融機構把文化旅游項目納入貸款貼息或補貼范圍,重點支持一些信用好、發展前景好的旅游項目。三是加大文化產業用地支持力度。用好用活現有土地政策,優先考慮重點文化旅游項目用地指標。
(五)加強產業融合與互動,實現多贏局面
產業融合與互動既能推動旅游的發展,又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一是加強旅游與文化的融合。把歷史文化、城市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到景區和旅游產品中,旅游才具有可持續性。二是加強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的融合與互動。利用農村原始、生態、傳統的資源,融入旅游六大要素,結合現代農業的科技性、觀賞性、參與性等特性,實現多贏的態勢。三是加強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互動。
【參考文獻】
[1]盧冰.淺析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戰略——以洛陽為例[J].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