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平
教師在課堂上從事教學活動,傳授知識,教書育人,這是教師的本職工作。然而,我們在學校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往往只埋頭教書,而不大過問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只重視自己對知識的傳授,而不大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活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我們感到,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管控和把握,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收到其應有的成效。
那么,一個教師如何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實施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呢?我們建議,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予以特別的關注,即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態。
一是要關注學習內容。一個教師要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做一名稱職的乃至優秀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必須充分了解課本的學習內容,吃透其內涵與要點。因為教師只有把握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地確定課本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來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策略與步驟,進而組織與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因此,關注并明確學習內容,是一個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的前提。
二是要關注學習方式。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其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安排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往往是茫然而被動的,而教師則應該是清晰且主動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管理者的價值也在于此。令人遺憾的是,在當今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卻被不少教師疏忽或小看。當然,學習方式的選擇、安排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某省教科院的研究結論表明,在我國現行初中教材知識體系中,有70%的內容是學生已經知曉的,另有20%的內容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來掌握,只有10%左右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通過教師的講授或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與共同探究來習得。可見,關注學習內容十分重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來為學生選擇與確定何種學習方式是教師重要的責任與使命。
三是要關注學習過程。在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明確之后,接下來要關注的就是學習過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應當而且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到全程關注與全程管控。因為面對相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表現也許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面對現實,據情調控,強化引導,分類指導,以達到最佳的課堂學習效果。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職能也正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最充分、最生動的體現。具體來說,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與管控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與掌握好、中、差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教學過程中對中間狀態的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處于后進狀態的學生要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和引導方法,使他們能跟上學習節奏,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是要關注學習狀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優秀的組織者與管理者,還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態與特點,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更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近來,有學者提出“適合的教育”的主張,這原本是不錯的,但又必須指出,這并非新的觀點,因為因材施教,古已有之,其就是在倡導適合的教育。當然,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倡導“適合的教育”應有新的內涵與新的舉措。我們認為,在這方面,臺灣地區教育家何福田教授的“三適教育”可作借鑒與參考。何教授認為,教育要適性、適量、適時;認為適性教育丟不得,適量教育比不得,適時教育急不得;等等。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管理者的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全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通曉為何要適性、適量、適時,才能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綜上所述,今天處于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會教,而且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做一名學生學習的優秀的組織者與管理者,這樣才能因材施教,為學生真正提供最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