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李嚴曼 李勝利
摘 要 蔬菜栽培學是一門理論教學相結合的課程。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互聯網+”模式進行蔬菜栽培學的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蔬菜栽培學的課程體系,其次對“互聯網+”背景下蔬菜學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最后探討了“互聯網+”在蔬菜栽培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蔬菜栽培學 “互聯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12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lu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ZHU Lei, LI Yanman, LI Shengl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Vegetable cultivation cours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not been 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in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en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final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lus" in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course.
Keywords vegetable cultivation; "Internet plus"; teaching reform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從網絡上獲取知識和信息也越來越方便,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可以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育范圍,更能深化教育理論和創新。把網絡引入到傳統特色課程-栽培學的教學當中,是新形勢下發展的需求,是提高和改善傳統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互聯網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目前形勢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1 “互聯網+”背景下蔬菜栽培學課程體系的分析
蔬菜栽培學是一門以植物學、遺傳育種學、環境控制學、土壤學、植物病理學等多門學科為基礎的綜合應用型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產業聯合緊密、知識更新快、理論體系繁多等特點。近年來由于教學制度的改革,全國農業類院校的栽培類相關課程大大減縮,導致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對栽培知識體系的詳盡教授。因此,利用網絡教學豐富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勢在必行。將互聯網技術有效地應用到蔬菜栽培學的教學當中,就必須對課程本身的特點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蔬菜栽培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模塊。理論教學是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講授,一般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主要包括蔬菜的起源、分類、生長發育、栽培茬次、育苗、田間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等理論知識體系,這些內容是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病理學和育種學等多門理論課的交叉學科。互聯網技術可以快速地調用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這方便了同學們對基本理論的獲取,同時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探討和思考,有利于對原本知識體系的創新。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和課程實習。實驗課是結合教學進行的,針對不同蔬菜從種子到收獲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課程實習是針對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設置,利用互聯網和實地考察幫助我們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行業發展動態和存在的問題。[1]學以致用,理論結合生產實際是蔬菜栽培課程的基本宗旨,通過互聯網引導園藝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利于解決目前蔬菜栽培學課程中的問題。但互聯網并不是萬能的,對于栽培學的實踐性,還須通過課程或專業實習,將感性認識和理論進行有效的結合。
2 “互聯網+”背景下蔬菜栽培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2.1 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改進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課堂的講授為主要形式,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被動的接受者,有人稱之為“填鴨式教學”。首先,教師知識體系的寬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學生的感興趣與否受教師的講授水平影響較大。最后,學生的主動性較差。但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學內容呈現多元化格局,得以不斷的豐富和擴展,遠遠地突破了課本的限制,突破了內容的限制,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的信息和專業材料,在某些領域和問題上,學生可能具有更高的專業水準。而做為教師如何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合作式、探究式、研發式等教學,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變教為學,變被動為主動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2.2 學習方法的探索與和改進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的加速傳播和增長,課堂和教師已經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課堂也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例如,在蔬菜栽培學的教學實習中,針對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探討和解決更有助于知識的教授和靈活運用。此外,利用一些在線的平臺選擇名校名師的授課,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多次學習,打破課堂“一遍過”的弊端。另外,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的交流平臺增加學習的互動性。QQ、微信、微博、貼吧、同學圈等社交平臺,能實現人機之間、師生之間的隨時互動交流,幫助在學習過程中問題的反饋與解決。[2]鑒于以上的情況,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將徹底打破傳統的模式,有效利用互聯網可以顛覆傳統的學習方式。
2.3 教師職能的探索與和改進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擔當知識的傳遞者和講授者的角色,還要與時俱進地提高個人知識結構,引導、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甄別和利用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組織課堂教學,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式、游戲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此外,還要以身示范處理好學生思想、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新的形勢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這需要我們也做好相應的調整和準備。
3 “互聯網+”在蔬菜栽培學課程中的應用
互聯網時代下知識的爆炸式增長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蔬菜栽培學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但如何有效實現傳統蔬菜栽培學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呢?簡單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作為知識和信息的載體,極大的豐富了課堂教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利用圖書館中的電子資源(http://lib.henau.edu.cn/),如園藝相關的專業數據庫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維普中文期刊(http://qikan.cqvip.com/)、萬方期刊博碩論文庫(http://g.wanfangdata.com.cn/index.html)、Springer Link(http://link.springer.com/)、Web of science(http://webofknowledge.com/)、Proquest(http://search.proquest.com/science/index)和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等進行蔬菜栽培學基礎和前沿領域相關研究的搜索與學習,不但能夠擴大學生們的視野、拓展學習空間,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加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趣味性和科學性。此外,近些年各個高校組織搭建的網絡教學平臺和精品課程網絡課程,成為了教學的助手和工具。如精品課(http://resource.jingpinke.com/)、中國大學精品開放課程(http://www.icourses.cn/home)、華中農業大學精品課-園藝植物栽培學(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 course_6359.html)等。[3]
3.2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
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引導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需要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1)結合學科前沿動態,邀請行業專家開設專題講座,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專業信心和興趣。[4](2)開設課程興趣小組,并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加強創新能力培養。(3)讓學生自己準備和講授部分課程章節,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討論課,變知識講授為知識的內化,形成雙主導的課程體系。(4)增加實踐課課時并及時互動溝通,將實踐和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3 改變教學形式
黑板、粉筆、投影儀、幻燈片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固然有眾多的優點,但在網絡時代下已不能作為僅有的教學形式,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1)利用微課(Micro lecture)進行教學。首先根據蔬菜栽培學大綱的要求和實踐要求,針對春化作用、育苗嫁接技術等關鍵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設計和制作5~10分鐘的小視頻,并將重點知識凝練于視頻中,課前發送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預習、觀摩和自主學習,課堂上根據知識點進行提問考核,課后布置思考題供學生總結反思,進而將各種教學資源加以有機結合。(2)利用在線精品課程網絡平臺進行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學。課前教師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利用在線資源進行自學,課堂上進行討論,系統總結知識點,并針對難點詳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策略,評價學習過程,給予指導。[5](3)利用校內教學實驗基地,將學生進行分組并系統安排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完成從整地、育苗、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收獲的全過程。利用校外實驗教學基地,帶領同學進行參觀學習,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通過親身的實踐和參觀學習,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4)利用微信等社交平臺建立蔬菜栽培學課程討論群,邀請專家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加入,隨時解答同學們的問題,實現互動學習。
4 結語
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教育也不例外。教師的觀念要轉變,教學方式更要轉變,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轉變。利用網絡資源強化自身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專業信心,積極地探索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使蔬菜栽培學的課程改革與當前時代發展相適應。
基金項目:“項目教學法”在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探索(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
參考文獻
[1] 齊曉花,陳學好.草本園藝植物栽培學實踐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15.6:97-98.
[2] 陳玲.基于網絡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5.7:159-160.
[3] 康云艷,楊暹,郝振萍.網絡資源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教學,2011.39(9):5628-5629,5631.
[4] 宋紅霞,張光星,聶紅玫,武晶,侯雷平.新人才培養模式下“蔬菜栽培學”教學創新與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6.5:212-214.
[5] 王麗麗,楊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