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言 周陽
摘 要 古橋作為常熟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承載了許多歷史的記憶,它們身上留下了時間的傷痕,本文對常熟古橋現有的保護模式進行分類闡述,繼而對常熟古橋文化遺產發展趨勢進行建議假設,一方面是保護范圍的外延,另一方面是將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相結合,創造出一種互利共贏的間接經濟。
關鍵詞 常熟古橋 文化遺產 保護模式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74
Protection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ridge in Changshu as an example
ZHANG Shuyan, ZHOU Ya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ese Department of the Humanities College,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bears many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y leave the scar of tim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patterns of ancient bridge in Changshu,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and the other is to combine economic value with cultural value and create an indirect economy with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ituation.
Keywords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ode; development trend
古橋文化遺產是常熟地區“水鄉記憶”的重要符號,體現了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見證了一個個時代的演變發展。近年來,常熟的現代城市化建設持續發展,與之相對的文化遺產保護也遇到了巨大挑戰。保護古橋文化遺產是否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是值得迫不及待去思考的問題。
1常熟古橋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改造,古橋文化遺產的保護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為了既能夠保持城市發展,又能推進古橋遺產保護,常熟地區各級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大對古橋的保護力度,形成了原貌修繕,異地移建,和“移建古橋,開辟新橋”這三種適宜的保護模式。
原貌修繕。按原貌修繕是一種普遍運用于古橋遺產的保護模式,其中以下斜橋最具代表性,下斜橋即照山橋,位于古城西南朱涇村,跨元和村下斜涇,橋西堍有照山庵。今存橋系東西走向,單孔拱橋。用13節花崗石拱板構成,中寬3米,矢高3.65米,全長20米,兩側明柱上均鐫“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聯,[1]其東北側是明代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之墓,因此下斜橋是常熟地區少數具有文人特色的文化歷史古橋代表之一。2007年6月,常熟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
《常熟縣志》記載:“下斜橋,崇禎間國子監祭酒許士柔建。”下斜橋建于清代,是古時西南鄉民進入琴川古城的必經之道。后經抗日戰爭的拆毀,幸而得以保留。自新世紀以來古橋只有兩岸村民通行之用,河道無船只往來,橋底龍門石圖案雙龍戲珠清晰可辨,橋身保存相對完好,可即便如此,現今的下斜橋已無拱枕石,橋欄缺失,兩側楹聯模糊不清,周邊雜草叢生,失去原有的風貌。2014年5月,常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下斜橋進行橋面加固修復。此次修繕利用鋼筋混凝土重新鋪設橋面,同時,以保留歷史文化為前提,將原本遺失的部分,模仿古代一一用相似的石材和雕刻方法補全,在恢復古橋往日風采的基礎上,也提高了古橋的安全穩定性,便利了兩岸村民的往來。這一保護模式將古橋和百姓的精神物質生活融為一體,實現了古橋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運用相同保護模式的古橋還有塘橋西資橋、張橋永興橋等。
異地移建。《文物保護法》中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3]古橋遺產作為不可移動的文物之一,看似往往不變,而時代是發展的,古橋在不知不覺中變化。當周圍環境面目全非,文物狀態岌岌可危之時,可以考慮由原地保護改變為異地保護,這種保護模式已經正式投入實施,運用于冶塘張墓橋,它被異地保護在常熟虞山尚湖風景區中。
冶塘張墓橋是常熟市現存少有的農村古橋,由張氏始建于明嘉靖間,于清朝經多次重修。是一座長20米的三孔平石條橋,南北走向橫跨于泄水村與平巷村交界處的張墓塘上,獨具寶塔形橋墩特色。原是市級文物控保單位,現正申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周圍人煙稀少,橋身脆弱,不適應現今發達的交通。于是,有關文物部門結合橋區現狀,決定將保護方案與環境整治方案融合,最終于2009年6月將整橋集中遷至常熟尚湖風景區內。整個異地移建過程,只用石條對橋墩進行略加工,其余部分仍按古橋的構件——金山石料進行原貌修繕。此外,這一保護措施是以恢復農村古橋的自然樸素為前提,讓張墓橋更好地融入風景區,讓旅客在游覽景點的同時領略琴川古橋的地域風采。
異地移建的保護模式為像古橋這樣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指明了一項有效的措施,既符合了《文物法》的精神,又延續了古橋的風貌,還提升了古橋的開發利用空間,促進了常熟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采用相同保護模式的古橋還有唐市革命造反橋和趙市涌金中橋,唐市革命造反橋已在1967年東遷移,趙市涌金中橋在2014年5月拆除等待選址異地重建。
移建古橋,開辟新橋。這種模式與上文第二種模式比較,兩者存同求異。一致的是,都是古橋移建別處保護,區別的是,這種模式會在原橋址處新建一座供行人與交通工具通行的現代鋼筋混泥土橋。目前在常熟大市范圍內最先且唯一采用這種保護模式的古橋——釣渚渡橋。
釣渚渡橋亦名云慶橋,原位于張橋鎮衛浜村,跨羊尖塘、宛山蕩、嘉菱蕩相交匯處,是一座由青石夾花崗石砌筑的三孔石拱橋,為分節縱聯并列式,跨度長遠,氣勢宏偉。1982年11月17日,常熟政府將其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4]由于水上交通工具的弱化,橋下航道封閉,橋身受損嚴重,坍塌事故隨時可能發生,因此古橋修建亟需提上日程。2010年3月常熟航道文管部門根據專家多次考證,考慮到在原址上修繕釣渚橋并不利于交通的通暢和環境協調,所以結合橋區現狀決定啟動釣渚渡橋移建沙家浜風景區的工程,在移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對古橋原有構件造成損壞,工程師們對古橋進行全面測繪復核,統計殘損現況,編號舊石板,拆卸結束后,用柔性材料包裹并集中運輸到景區內。技術人員采用了“修舊如舊”的方法,用雕刻古樸的質感將新增石板做舊,盡力保持古橋的原貌。同年11月,古橋竣工驗收。脫離了水路和陸路方面的原始作用,變成一座步行游景橋。碧水悠悠,蘆葦蕩蕩,古建筑林立,釣渚渡橋逐漸融入其中,成為沙家浜風景區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唐寰澄曾贊揚這種保護模式:“古越多名橋,然時代進步,不變有礙于與時俱進,今遷而存之,既保護文物,又類聚群分,以清脈絡。子孫永寶,豈不快哉。[5]”雖然古橋的遷移有諸多好處,但卻給古橋原址的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交通的不便,因此為了解決當地的陸路交通壓力,在釣渚渡橋原址處已新建一座等高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使人們的日常通行變得比之前更加方便快捷。新橋的建立一方面便利了現代交通工具的通行,加強了橋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也標志著這種獨特的保護模式——“移建古橋,開辟新橋”的形成。雖然這種保護模式才初步投入實施,但卻與時代發展十分契合,這種新型的保護模式使常熟古橋文化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常熟古橋文化遺產的發展趨勢
隨著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現有的三種主要保護模式格局將發生改變。
其中,“移建古橋,開辟新橋”這種保護模式,很有可能將成為未來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的主流模式,因為異地移建這種模式既保留了古橋的原貌,即其文化價值,開辟新橋又可以使得橋充分發揮其實用價值,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城市現代化發展和古代文化遺產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有利于二者共同發展。
以上的保護模式是從技術層面對古橋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使其盡可能地保留外觀的完整性,但是古橋文化遺產作為不可移動遺產,其生存與保護面臨的危機不只是自然損耗,自然損耗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人為損耗。
黑龍江省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面臨著相似的危機。《黑龍江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現狀及對策研究》提到“多年來,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由于沒有‘身份標識而被視為不重要,甚至被任意破壞,其中不乏價值珍貴者”。[6]古橋遺產的文化價值并未被大眾熟悉,并且文化遺產專門保護單位對于一般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包括古橋)的保護重視并不夠。
因而古橋文化遺產發展的一個趨勢是保護范圍的外延。
據陳穎、張軍于2015年所出版的《常熟古橋》所載,常熟列入文物保護的古橋有25座,而目前整個常熟地區(包括鄉鎮)大大小小的橋有142座,古橋116座,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只在少數,因而對于古橋文化遺產的未來保護,除去技術上的進一步改善,在意識層面,需要引起當地公眾、政府以及相關保護單位的重視,三者通力合作才能盡最大可能地使古橋文化遺產長久地保留下去。
古橋作為一項歷史文化遺產通常以其實用價值以及文化價值聞名,因而古橋文化遺產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對于其文化價值的開發利用,使其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人們如何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直接影響著該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7]鄭宇翔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價值研究》提到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一種間接經濟價值,這種間接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互相關聯,并且是通過無競爭的方式獲取的,也就是說在一部分獲得它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并不會損害另一部分人同時獲得它的文化價值,因此“間接經濟價值具有極高的兼容性,能促進歷史文化遺產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8]這種間接經濟價值的獲取可以作為古橋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的目標,也是古橋文化遺產的一個發展趨勢。
簡單來說,將古橋文化遺產量身打造為一系列相關的旅游景點,利用歷史文化價值吸引外部人流,人流的流入帶來資金的流入,資金的流入一方面給當地政府與企業帶來收益。比如:首先是歷史文化遺產的直接收入,比如有古橋風景區的門票收入,另一方面帶動本地相關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這部分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間接收益,包括了諸多元素,比如圍繞古橋文化遺產景點或者景區所建設的設施,如酒店、飲食、購物設施等,這些增加了城市市民的就業機會,為本地社會發展帶來了福利。
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可以作為一個地區的代表,相當著名的比如說北京的天安門,故宮,敦煌的莫高窟,西藏的布達拉宮等,就本地來說,常熟的虞山以及沙家浜景區,古橋文化遺產發展的趨勢就是將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結合,走出一條帶有常熟特色的古橋文化遺產景點路線。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間接經濟價值的投入成本,古橋文化遺產在被消費的同時存在潛在的人為破壞損害可能,與此同時還有環境消耗成本與社會綜合成本(包括人力消耗與機械消耗),因此在計算古橋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時必須將這些負面消耗也考慮進來。
常熟古橋是這座城市發展的文化縮影之一,深刻地牽動著未來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不可(下轉第166頁)(上接第162頁)移動的文化遺產,古橋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無論現代化車輪如何前進都不可被取代。總而言之,只有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兩者并重,才能促進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好更快發展。
(指導老師:曹逸梅)
項目來源:本文為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名稱:古橋文化遺產中的保護模式和發展趨勢——以常熟古橋保護為例
參考文獻
[1][2][5] 陳穎,張軍編著.常熟古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99,193.
[3]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文本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10.
[4] 嚴波,張勇.蘇南城市規劃中古橋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以常州古橋遺產保護為例[J].江蘇地方志,2016(4):4-9,8.
[6] 魏笑雨,吳疆,劉瑜.黑龍江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現狀及對策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6):61-67.
[7][8] 鄭宇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價值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7(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