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元安
【摘要】: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自然遺產最珍貴、自然景觀最優美、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是一個天然的科研和實習基地。生態文明,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自然保護區以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所擁有的生物多樣性而成為先進文化的物質載體,為營造生態文明良好的社會氛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科學管理好自然保護區資源的規劃將為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一定的貢獻。本文主要自然保護區的風景資源管理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風景資源;可持續發展;保護
1、保護的必要性
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歷來是一對較難處理的矛盾,而風景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或難以再生的特殊資源,其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就表現得尤為突出。對風景資源的利用,一定要堅持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旦保護工作未做好,其損失將難以彌補。
在我國,風景資源大多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體,大自然景觀往往與5000年的華夏文明融為一體,體現了很高的旅游價值。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旅游需求極為旺盛的今天,如果只強調保護,采取“封閉式”的保護方法,無異于強行割裂了風景與人之間的關系,浪費了風景資源。如果我們不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用掠奪的方式去過度地利用經過漫長歲月發展而成的風景資源,自然風光連同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將會因為人為的破壞而喪失殆盡,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將成為空談。
2、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管理問題
雖然我國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一直都很重視,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國具體執行風景區管理的部門是隸屬于地方政府的“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地方一級的“管委會”,不僅對風景資源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因過多地考慮經濟利益,而忽視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2 旅游開發中對生態系統保護不夠重視
在對風景資源的利用中,有些部門認為是“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資源,合理地組織游人活動,妥善地處理景區的各種矛盾,統籌安排各項措施,為人們提供自然、優美、清新的旅游勝境”。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主要是強調對景點的保護,而對整個區域生態系統方面的保護重視不夠。
2.3 自然資源保護中對風景美的忽略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提出了建設中國自然保護網的規劃意見,提出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4項原則:(1)按自然生物地理地帶保護各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2)我國特有、稀有、珍貴物種的主要分布區內,保護物種種群及其棲息生境或繁殖地、越冬地帶。(3)需要恢復和再生的,具有特殊意義,但易受干擾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物種環境。(4)需要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如母樹林、水源林、地質剖面、冰川、地貌景觀、溫泉、化石或歷史遺跡等。從其原則來看,保護中沒有考慮到風景美這一因素,比如,對風景美學質量高的資源是否要保護,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保護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強調保護生態,卻忽略了其中吸引人們觀光旅游美的因素。
3、對策
3.1 確定風景資源保護的內容
3.1.1保護生態環境質量
對風景資源的保護,首先體現在對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因子的質量,主要是保護空氣、水、土壤的質量。保護空氣質量,首先,要避免對空氣的污染,在風景區中,禁止建造會產生大氣污染的設施,并盡量避免汽車通行,以步行游覽為主。其次,創造一個空氣流通的環境,以保證空氣清新,但應注意不要產生風洞效應。
3.1.2 保持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統一的。豐富的植被與動物使自然景觀更為豐富,旅游價值更高。區域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代表了自然遺產的大部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保證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的保護方面。
3.1.3 保護文化多樣性
文化指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群體所代表的,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價值觀和思想觀。文化多樣性包括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和思想觀,也包括它們支配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景觀,如宗教以及宗教支配人們去建造的寺堂廟館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歷史文化的產物形成了歷史人文景觀,地域文化的產物形成了地方風格,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也包括地方風俗等內容。保護文化多樣性,就是要尊重歷史文化及地域文化存在的權利,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需要保護的歷史人文遺產和地方風格。
3.1.4 保護美的特征及科學價值
由于自然和人類的作用,形成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有價值的特殊景觀,如海岸、沙丘、河流、古樹、山峰及地質剖面層、火山奇觀等,它們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要予以保護,適當控制游人數量,并限定合理的游覽方式,避免因盲目開發而造成破壞。
3.2 確定風景資源保護的級別及措施
由于風景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美學和生態2個方面,因此,其保護級別應依據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的評價結果加以確定。劃分風景資源保護級別,可根據風景資源的質量評價結果,確定風景資源的保護級別,并應根據不同的保護級別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3.2.1 .1級保護區
允許游人進入,但僅限于開展以步行觀光為主的活動,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可建造少量必需的小型設施。(1)可建造的設施:自然的彎曲小路;架空的步行路和梁柱結構的架空平臺;安全防護的欄桿;種植局部的補充地被物。(2)禁止的設施和行為:游覽車輛或其它車輛進入(養護管理專用車除外);建造構筑物;挖土、填土或平整土地;任何形式的污染;干擾和破壞具有生態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場地。
3.2.2.2級保護區
進行有限地合理利用,在保護好其中自然景觀(如山地、水體、植被等)的基礎上,可以布置游覽觀光和娛樂活動的內容,如休息區、娛樂區、游覽道等,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可在林間嬉戲,在水上泛舟,享受大自然的景色。
3.2.3.3級保護區(開發區)
除了保護好少量有價值的風景要素和生態要素外,集中性地進行建設和改造。主要的旅游設施和地形植被改造都在此區。(1)可建造的設施:行駛車輛的道路;服務中心,含旅館、俱樂部、娛樂場所、商店等;改造和保留特色或民族風格村鎮;公用設施和廢水處理廠;林地和農業利用。(2)禁止的設施和行為:主要商業設施;工業或制造業;環衛填土;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農業開發;現有城鎮的擴張。
4、結語
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提高素質全面發展,人人參與共同維護,為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金路.風景名勝區中的幾個關系[J].中國園林,2002(2)
[2]令狐克鴻,冉景丞.茂蘭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5):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