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當代著名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一改以描寫男性為主、將女性邊緣化的例子,塑造出一大批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與她們生活的父權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視角,通過分析小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艾麗婭、瑟曦和丹妮莉絲等人,發掘小說的女權意識及作者的女性觀。
關鍵詞:《冰與火之歌》 女權意識 父權社會 艾麗婭
《冰與火之歌》是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系列史詩奇幻小說。全書計劃共七卷,現已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2011年,美國HBO電視臺推出第一季由此改編的電視劇,中譯本亦于同年在內地發行,引起讀者極大反響,被譽為近年來最成功的奇幻文學作品。
截至目前,《冰與火之歌》中的眾多主要男性角色紛紛死去,而主要女性角色則大多活躍在一方舞臺之上。毫無疑問,中世紀的女性地位低下、處境艱難,世俗偏見對女性極其不公。但在這部小說中,女性通過不同方式尋求生存的機會,爭取自身的利益,不斷失去也不斷得到,成功破解了命運的陷阱,在一個依舊由男權主宰的社會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在采訪中,該書作者馬丁也曾坦言:“我就是個女權主義者。”通過分析文中的女性形象及男性對女性的認識,不難看出其中的女權意識。
一、女性主義與女權意識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初,要求人們以女性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探討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研究女性特有的寫作及表達方式。以此為指導,女性作家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如《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象》、《第二性》等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權力歸于男性,女性僅僅是附庸。”在書中,波伏娃利用存在主義去探索女性的概念,強調女性必須成為主體、獲得解放,男性應充分肯定女性的價值,體現了強烈的女權意識。
二、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小說一開始,描繪的是一幅家人歡聚、其樂融融的畫面:大女兒珊莎身著華服、鉆研刺繡,聽著修女的教導,懷著嫁給王子的美夢;小女兒艾麗婭熱衷武藝,舍棄女紅去和兄弟射箭,最喜歡舞刀弄槍。
從小,艾麗婭就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不被貴族家庭所束縛。她不想遵從時代慣例,成為公爵夫人、生育機器,而是想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她沒有丹妮莉絲逆天的噴火龍,也不像瑟曦一般工于心計,卻成為了五部小說中pov視角最多的、活得最精彩的角色。
父親慘遭殺害之后,她從君臨一路逃亡,憑借著自己的機智一次次死里逃生。艾麗婭從未依附于任何男性角色,不曾成為附庸。盡管心中有著滔天的仇恨,但她的復仇卻井井有條、計劃周全。身為貴族小姐,艾麗婭能夠忍辱負重,遇到敵人時沉著冷靜,不出差錯;接受殺手訓練,即使傷痕累累,她從未抱怨,而是頑強地闖過一關又一關。她不曾出賣色相,也不涉及政治聯姻,每一個成功都是靠自己披荊斬棘得來的。女權意識在艾麗婭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王后瑟曦也是一個典型的女權主義者。她從小勤奮學習,不肯落于兄弟之后,也從沒把自己當作一個在家繡花的貴族小姐。瑟曦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不忘家族榮譽,這份使命感比書中的許多男性都要強。在面臨女兒被毒殺、愛人離去這樣的低谷,她明白要“留得青山在”,迅速調整心態,從未停止與命運的抗爭。
女性主義學者哈里特·泰勒·密爾曾指出,“性別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造成的。”由于這樣的偏見,丹妮莉絲從小就被哥哥欺負,后被賣到草原部落上。面對人心反復無常,她用善良去關懷民眾、解放奴隸;強硬地與奴隸主談判;自信又勇敢地調兵遣將,又能放下仇恨,從大局著想,與人合作。她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出女性的沉著冷靜,即便大背景是男尊女卑,女性仍會選擇抗爭。除了男性的特質,她懂得利用女性的溫柔優勢,贏得民心,讓男性部落首領臣服。《冰與火之歌》中有句著名的諺語,“凡人皆有一死。”而丹妮則作出了改動,“是的,每個人都會死,但女人不是凡人(Men)。”
在傳統觀點看來,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就越受尊重;姣好的容貌是一種武器、一面旗幟,甚至一封推薦信。但在維斯特洛大陸上,即使貌似無鹽、身份低下,仍可受到尊重:女野人憑借智慧帶領三個男人逃出生天,“塔斯的處女”布蕾妮正直而武藝高超,曾打敗男性騎士,甚至保護君王。由此可見,作者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并沒有偏愛貌美、出身高貴的女性,任何人都擁有對人生的控制權,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好的結局,這無疑體現了強烈的女權意識與思想。
三、結語
法國當代著名文學理論家朱麗亞·克麗斯蒂娃曾表示:“女人只不過是功能性的,從屬于男性的客體。她只擁有軀體、性、生殖的物質特征。”在《冰與火之歌》這部小說中,讀者可以充分領略女性的力量。她們不曾甘心被物化,也不認為女性注定要為人壓制。盡管起初登場的勢力都由男性領導,但隨著情節推進,女性角色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女性角色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女性解放雖然“道阻且長”,衷心希望能有更多體現平權意識的作品出現,以及探討女性問題時,人們能夠做到細致全面。
參考文獻:
[1]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
[3]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袁元,彭家海.《冰與火之歌》中瑟曦的原型分析[J].現代交際,2005,(10).
[5]喬治·R·R·馬丁.權力的游戲(譚光磊、屈暢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王瑞杰,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