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君
十八屆四中全會向我們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最基本的目標。過去的幾千年,古老的中國都極為缺乏法治的傳統,皇帝就是法,法就是統治階級的單方強制性工具。而現在我們所提的依法治國,是一種契約精神,法律就是國家與人民達成的一個契約,人們作出行為,就會按照法律規范來產生法律上明確規定的相應法律后果,雙方都遵守這個契約,而且,任何人都不能游離于法律之外,法律適用于一切人。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依法治國的實現,需要發達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才能讓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成熟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這些條件,都不是短期容易達到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走很長的路。本文主要是從法律范疇內分析依法治國的實現途徑。
一、依法治國的真正內涵
自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以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甚至“依法治村”的提法相繼而來。但是,有不少當權者所提的法治,就是“我用法來治你們”——法是當權者治老百姓的工具。這是被歪曲的法治;在法治國家,法律工具主義必須被拋棄,法比統治者更有權威,統治者不是利用法律,只是服從于法律。
當然,法治國并非沒有丑惡現象,也并非能一切太平。但是,法治國可以把丑惡固定在一個角落里,公權力對所有人平等保護,人們自覺把法律作為生活基本行為準則,嚴格依法辦事,依法用權。在非法治國家,皇帝雖然被推翻,但是每一個人卻都浸泡在權力至上的傳統里,自己哪怕只掌握一點點權力,也會把它無節操、無底線地利用到極致;而那些沒有權力的人,就會取媚于權力;公民與權力之間沒有穩定的預期。
所以,美國總統布什曾經說過一段話:“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珍貴的不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浩瀚的著作,而是人類實現對統治者的馴服”,因此,真正的法治,不是當權者的刀把子,讓它往哪里砍它就往哪里砍,而是約束當權者自己的制度籠子。
當我們國家法律具有極大權威的時候、法律運行機制健全的時候、權力與權利統一的時候、法律文化發達的時候,法治國的狀態就達到了。
二、依法治國的障礙克服和實現途徑
如何達到法治國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重視立法,提升立法質量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首要環節。目前我國基本上法律框架已經形成,但是立法質量不高,產生了很多問題:
1.法律體系不完整,立法空白和立法、司法滯后的現象存在。
2.法律漏洞很多,鉆法律空子成為某些人成功發財的機會,同時也使守法者無法用法律保護自己。
3.法律規定可操作性差,有很多只有規范卻沒有罰則的倡導性條文,有的則是由于太過粗放而無法精確適用,還有的是模棱兩可,理解不一,隨意性大,導致在司法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很多法律條文無法適用。
4.有的法律不是良法而是惡法。由于我國人大之一以來較缺乏立法的水平和實踐經驗,所以我國很多行業性法律法規和規章都是委托各部門起草的,導致有些規定完全是從部門利益出發而不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樣的法律越完善,法制就越倒退。
5.不論在同一層次還是不同層次之間的,法律、法規之間有不少相互沖突之處,導致執法者選擇適用對其有利的法律法規,侵犯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司法者卻在審判時無所適從。
面對上述問題,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法律體系要足夠完善,法律空白和滯后的現象要引起重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有法律可依,實踐中產生的新事物、新現象要及時立法跟進;第二方面,法律需是善法良法,符合人民利益、社會進步和時代精神;第三方面,立法技術要進步,及時發現和填補立法漏洞;第四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積極性,使法律更加細化落地實施;第五方面,加強司法解釋工作,立法的可操作性差時,最高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司法實踐總結經驗,制定司法解釋來加強司法操作性。第六方面,設立立法沖突審查制度,法律法規之間的相互沖突在立法之初就予以避免。
(二)保證政府機關依法行政,堅決制止權力濫用
行政機關在世界各國都是權力最大、最重要的國家機關,直接影響公民利益。大部分法律法規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執行,而行政機關本身也需要受到法律的嚴格羈束。但是,有一些這樣的現象:行政機關對約束自己的法律條文不執行,對公眾的權利約束條文卻堅決執行、不折不扣地執行,甚至還擴大化執行,達到濫用職權的地步。執法的兩個標準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信譽掃地。所以,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遵守法律,是依法治國最終實現的關鍵。另外,行政改革也需加快進行,實行大部制,調整或合并相關的執法權,撤銷不必要的機構和職能、精簡過于臃腫的機關單位,達到行政權民主、公開、高效運行的效果。
(三)深入展開司法體制改革,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公民權利的最后一道屏障都是司法制度。但是,毋庸諱言,我國司法領域近年來腐敗問題突出,徇私枉法、枉法裁判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司法公信力。很多人寧愿長年累月地上訪,也不相信法院會給我們公正,涉法涉訴信訪也越來越多。如何重建公眾對司法的信心?如何建立司法公信力?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大量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內容,而且,都明確具體提出了改革要求和目標,可操作性較強。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各項司法改革試點工作,目前試點地區成效顯著,全面的司法改革正在全國范圍鋪開。概括來講,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司法改革措施,正在或者將會大大地推進我們依法治國的步伐:
1.陽光司法:讓暗箱操作喪失空間、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就必須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獄務公開。全國法院系統一直在推進的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和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臺的建設,已經在全國法院全覆蓋。尤其是裁判文書網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人們可以查詢相關案件判決書、減刑裁定書等,對法官的司法文書釋法說理能力是一種倒逼,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同案不同判可能存在的權力尋租空間。庭審直播網的開播,也促進了法院的審判能力建設。2017年底,要建成一個全面覆蓋、移動互聯、安全可靠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統,屆時,全國法院的審判、執行工作會全程留痕,隨時備查。這些司法透明的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的推行,將讓我們用科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司法監督的困境,是一場深刻的法治變革。
2.獨立和公正司法
(1)“省以下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是一項可以影響獨立司法進程的制度,可以讓法院、檢察院有擺脫地方保護主義的底氣,也可以讓那些打著“維護本地經濟發展”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干預審判的地方領導們沒有權威。但是,目前這個改革措施進展緩慢,因為它直接觸及體制核心,各方利益的牽扯比較多,是塊改革硬骨頭。突破這一項,我們的法治之路將取得明顯的進展。
(2)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目前在刑事審判領域已經展開,但還不容樂觀。過去的偵查中心主義近些年隨著檢察機關的不起訴職能加強而有所改觀,但是案件一旦起訴到法院,法院幾乎不會做無罪判決,即使法官發現這很可能是無罪案件,也最多是“疑罪從輕”判處而已。2016年,兩院三部共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發文要求提高證人出庭率、保障被告人辯護權、圍繞證據裁判等,目的在于防止庭審流于形式,要讓審判而不是偵查在案件結果上真正起決定性作用。
(3)司法責任制,是這次司法改革的關鍵之關鍵。誰辦案,誰就要為該案質量終身負責,發現錯案就被倒查問責。因此,司法人員就必須確保案件質量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瀆職失職和徇私枉法的犯罪行為都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
3.其他司改措施
員額制提升了法官和檢察官的地位、工資薪金水平和工作動力,使司法人事制度更加科學。從民事和行政訴訟的立案等級制改革,到刑事領域的速裁制度試點,都讓司法更加高效。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提上了日程,但是還需時日才能見到成效;人民監督員已經步入正軌開始工作。執行難問題的解決獲得重大突破,信用懲戒讓失信被執行人無處可逃,真正為法院贏得了民心。這些點滴制度的改進,讓法治之路不再遙遠。
(四)完善我國獨特的法律監督體系,為依法治國保駕護航
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運作,都需要法律監督作為重要保障。我國已經有了法律監督體系,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完善。
1.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監督職能,使國家權力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落到實處,且成為常態。人大的職能強化后,將是從人民角度的最根本監督。
2.加強黨的監督,在紀委監督的基礎上,深入試點監察體制改革,把所有的公權力統一納入到監察委員會的監督之下,這是我國最近最深刻的一場監督體制改革,它的效果如何,在已經建立監察委員會的北京、山西、浙江三地逐漸顯現。
3.完善檢察機關監督權,檢察機關要利用好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的抗訴權,增加檢察建議的強制性力度,同時,也要在批捕和不起訴決定環節起到真正的監督機關作用。
4.審計機關作為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機關,其監督職能要進一步加強。
5.完善人民政治協商制度,各界人士可以通過政協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共同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建言獻策、群策群力。
6.加強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使監督工作獲得人民大眾的支持和參與。
(五)創設依法治國的法律文化環境,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律普及和法律價值觀的樹立工作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民眾的法治觀念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對于達到法治國家的要求來說,我國民眾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是影響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因素。今后,法律的持續普及是一個方面,培養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價值觀更需要注重。法律至上、懂法守法,把依法治國的思想根植于人民的思想深處,從而指導每個人的自覺行動,這才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備途徑。
(作者單位:陽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