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是一門覆蓋范圍很廣的的學科,包括了自然、社會、人文等等,但同時我們又可以稱其為是一門務實的科學的學科,因為其很多知識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老師在對這門學科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多聯系實際生活,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本文首先闡述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隨后列舉了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 地理 課堂 教學效果
地理,指的是世界或者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及其社會要素的統稱,也可以說是研究世界自然和人文現象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門凝聚了人類智慧的學科,其在課程教學中也是一門及其重要的課程,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所涉獵范圍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育學者就曾指出地理學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包括生活、家鄉和國家相關的地理知識,了解認識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這都是一些很現實的問題,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因此,通過聯系生活來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高校地理學科教學特點和現狀
地理學科是一門研究地理知識的課程,在學校作為一門文科性的輔助科目,它的教學質量在很多時候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地理學科在所有科目中占比很小,這也導致地理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下降,課堂教學并沒有多么放在心上,這也給學生們的地理學習帶來困擾。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思維能力,老師如果在課堂上還不夠認真負責的話那必然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麻煩。地理教育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應該算是一門必學的科目,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不僅是學習成績的需要,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是課堂地理教學重點關注的地方。
現在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除了從課堂上獲得之外,幾乎沒有通過其他什么途徑獲得,尤其是從生活方面。大部分學生對自身周圍的地理知識并不知道的太多。比如說,自己的家鄉有什特產、有什么比較出名的地方可供游玩;出了家門后就變成了路癡,即使有手機地圖也無法很好辨識,東西南北分不清楚;家附近有什么河流、山坡都一無所知,道路名稱也無從知曉。種種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與此同時,現階段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考試,考試結束了任務完成了,地理知識就忘的一干二凈,基本都還給了老師,這樣怎么還能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呢?又怎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實際綜合運用能力呢?這是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成長的。
二、聯系生活,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策
(一)地理教師應樹立“生活地理”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興趣對一個人的個人學習發展是多么的重要,人一旦激發起內心深處的潛藏的興趣,他就會自覺地去努力學習和探究,主動去思考并解決遇到的問題。地理知識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包含方方面面,內容十分豐富,如果只是靠圖形和文字的表述去認識大千世界,是遠遠不夠的,生活是一位很好的老師,能夠教會人們去正確認識世界,去掌握好地理知識,地理和人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要認識到的,對學生本身來說也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因此老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樹立“生活地理”的教學觀念,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局限于教材內容,也不過分依賴教材內容,更不能夠對教材內容過于迷戀,要盡最大的可能性幫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讓學生真正學到地理知識,而不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深植于心中,并能夠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例如說老師在講世界人口情況時,可以先提問看有哪位同學知道現階段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這時必然會有很多的學生在下面低聲交流討論,也會有學生會在下面大聲回答,老師在隨后可以再問看有沒同學知道中國現階段的總人口數,這時學生們可能會討論的更加的激烈,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的氛圍活躍不沉寂,對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很有幫助。
(二)地理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資源是創造課堂生活化氛圍的必要手段。地理教師應該懂得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關鍵,不局限于教科書,通過教材引申到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挖掘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探尋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供學生分析學習,形成生活和知識的有效連結,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和認知。要挖掘地理教材里的生活資源那就要適當結合鄉土資源。地理本身就是具有差異性和特殊性的,不同地方、不同區域有不同的人文風貌、社會經濟、風土人情,這就是鄉土資源,鄉土資源是生活資源的典型代表,多運用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學生才會自覺主動的去研究和探索。比如老師可以在珠江沿江一帶地域教學的時候中加入一些珠三角的相關知識,列出幾個問題,比如說:珠三角在珠江的哪個位置、珠三角在珠江有什么特殊的意義、珠三角氣候如何、珠三角有什么獨特的地理資源等等,學生熟悉的話可能在課堂上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但如果不熟悉的話也可以讓學生在下課后去通過其它的途徑去了解解決,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加深學生對珠三角地理知識的記憶。
(三)設置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境教學法是目前廣大中中學廣泛應用的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學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運用情境教學法,在課堂上營造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境思維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說老師在教授地圖時,鑒于學生對地圖知識還很生疏,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的話難免會有點枯燥,因此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生如何識別自己學校的地圖,隨后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識讀地圖的地理思維和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看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就會更加容易了。
(四)讓學生學會用生活經驗分析地理問題
伴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外界對學校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僅僅依靠死記硬背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因為通過死記硬背有時候雖然能夠獲得高分,但是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提升。如何教會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已經成為目前所有中學教學的重中之重,當然也包括地理這門學科。地理是一門特殊性比較強的學科,涉獵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是要學生學會通過生活去感悟,運用生活經驗去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地理知識,加深記憶。比如說在講中國人口問題時,如果老師僅僅依照課本內容講述的話,學生必定會感到枯燥無味,知識很難被學生吸收,因為他們沒有一種實際體會,即使將這些知識背的滾瓜爛熟,過一段時間也會忘記的一干二凈,全部歸還給老師。所以,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小問題,比如說,珠三角有多少人,全國像珠三角一樣的地方還有哪些,珠三角人口增長情況,隨后將這些問題延伸到全國,這樣學生就能夠對中國人口有更加明晰的認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地理這門學科和生活緊密聯系,地理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地理知識,開拓視野,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世界、國家、社會、家鄉的人文、經濟情況等,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地理思維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分析、實踐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地理學習的潛在價值和地理同生活的關聯性,在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地理知識創造出更大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牛俊人.初中實施“生活地理”教學理念的方法研究[J].現代教學,2009,(10).
[2]熊道兵.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0,(35).
[3]陳實.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劉娟.回歸生活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5]肖艷菊.試析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20).
(作者簡介:黎笑媚,本科,廣東江門市新會會城華僑中學,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