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 黃才權
摘要:文明沖突理論提出,冷戰之后全球的核心沖突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社會制度之間展開,而是在不同文明之間展開,即國際沖突爭端或戰爭將發生在文明間的斷層線上。文明沖突是對全人類的一大威脅。當前世界秩序和模式存在諸多不合理,中國的聲音和中國的方案被更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期待。為了解決全球和平發展問題,世界治理體系需要中國方案。中國方案在治理全球問題的同時,由于其正確且先進的世界觀,和中國包容共享且不擴張的原則,能夠破解文明沖突理論。
關鍵詞:文明沖突 中國方案
一、文明沖突的背景
賽謬爾·亨廷頓于1933年正式提出了“文明沖突論”的觀點:正在出現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險的方面將是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后來又將之前的觀點補充說明并詳細闡述,表明文明沖突理論的提出是對冷戰之后的全球政治演變的一個解釋,是另外一種看待全球秩序和全球政治框架的范式。
隨著西方多種矛盾日益突出,西方文明在軍事、經濟、世界政治上影響力逐漸衰降,以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為首的亞洲文明逐漸壯大。伊斯蘭文明的人口不斷增大,穆斯林國家及其領國的平衡也逐漸消失。亨廷頓提出,冷戰之后全球的核心沖突將不在是意識形態或社會制度之間展開,而是以文明展開,即沖突爭端或戰爭將發生于文明間的斷層線上。明沖突理論引起了各界爭議,褒貶不一。
二、文明沖突視角
(一)文明沖突視角下的中國
亨廷頓認為中國的文明起源與中華(Sinic)文明,其又下分為中國文明和日本文明。他用文明的眼光來看當代的中國:中國的核心是漢族,還同時包括:屬于中國但是來自其他文明的地區省份,在其他周邊國家的有重大影響的華人居民,和受中國儒教文化深遠影響的非華人社會。
在冷戰結束以后,中國的崛起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構成了明顯的威脅與挑戰,再加上后者實力的相對下降,文明沖突日益凸顯出來。在文明沖突的理論下,在周邊地區來遏制中國的,應是印度為代表的印度文明和以日本為代表的日本文明,美國也會作為西方文明的代表來參與遏制中國文明。而且認為中國的國內和國際上應有一個大致相同,中國主張的是儒教的秩序,即中國堅信“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堅信中國不會有社會或政治的多元、多極和多變的概念與觀念。同時由于西方文明鼓勵競爭的思想,中國崛起將嚴重威脅美國等國的利益,中國也因此被打上官僚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標簽。
(二)文明沖突視角下的世界
文明沖突理論下,全球政治秩序正在沿著文明線來改變,即全世界正在形成一個以文明為主導的構架。有著相同文明的國家、集團正逐漸聚合,不同文明的集團、國家則逐漸分離。當年由意識形態來劃分的聯盟正在消失,以大國聯盟來定位的關系正在慢慢變為以文明來定位。由于現代化的進程,全球政治的文化界限也越發明顯。在冷戰時期,站邊是主要的選擇,而冷戰之后不需要了,都在尋找認同感。有著相同家庭、血緣、信仰、宗教、價值觀的逐漸認同彼此并聚集,而不同的則被疏遠。文明也就逐漸取代了冷戰時期以意識形態為界的分界線。
由于有共同的敵人或者共同的利益,合作也將會在不同的文明之間產生。比如為了平衡美國的力量,儒教與伊斯蘭教的聯系將會逐漸加深,同時東正教為與西方文明的勢力相平衡,也會增加到儒教-伊斯蘭教的聯系之中去。戰爭和沖突將在這些文明的沖突之間產生,比如海灣戰爭,也被摩洛哥學者馬哈迪·埃爾曼稱為“第一場文明之間的戰爭”。由于文明的千百年歷史,所以文明之間的沖突是長期性的,盡管沖突可能暫時的避免和休止,但始終不可能永久性地終結。
三、中國方案破解文明沖突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便飛速發展。特別是在2008年經融危機后,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國,試圖找到一個可以借鑒的、適合自己或者適合世界的治理方案。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提到,中國將會積極參與到全球的治理中去,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之后,中國時常會在國際上發出有關“中國方案”的聲音。2016年的G20峰會,對世界來說這是一個經濟動能與增長的轉節點,對于中國,是從過去僅僅是一個世界經濟貢獻者,“中國方案”的轉節點。在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正式提出治理世界的“中國方案”。同時在2017年的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接下來將努力為全世界、全人類提供“中國方案”。
為什么中國方案能夠破解文明沖突?首先在道統上,中國方案更加公平、正義、聚焦與人民。中國的道統也是中國正確的世界觀的反映,傳統的儒教文化使中國人講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講究“以和為貴”,中國絕不會對外擴張。而過去引領的世界的世界觀,有利己的英國殖民主義,有由于最后失去了道統也走了下坡路的冷戰時期的世界觀。而當今美國的金融殖民主義已經不再擁有道統,相比較下中國的世界觀更為先進和正確。而且,中國的世界觀里不否定文明沖突,既不逃避也不高估文明沖突。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給了更多地區、國家和人民發展的希望,也讓飽受文明沖突的地區看到:除了沖突之外還有其他的路徑可以選擇。中國方案以發展為著眼點,以合作為途徑,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準則,望構建出更加先進世界治理方案。
美國的“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世界治理方案在當下是失敗的,世界需到新的治理方案。但中國方案并不完全否定過去的西方治理方案,而是取之精華、棄之糟粕,融合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并結合傳統的東方元素所得出的方案。中國方案有著中國自己應用治理的經驗與背景,絕不是空談。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但并不意味中國會成為霸權國,因為中國絕不搞霸權主義。中國治理方案明確地強調:建設是大家一起來建設,商量也是大家一同商量,并且大家一同分享成果。所以中國的全球治理觀不是由中國來帶頭治理、由中國來領導治理,而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觀念,是十分先進的。
四、文明沖突的政治目的
文明沖突理論自提出以來就飽受爭議。其中大多數學者爭論于世界上核心沖突是否是由于文明而引起的。有大部分學者與亨廷頓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全球大多數的沖突是由于經濟、權力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所引起的,而那些由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文明沖突而引起的沖突少之甚少。但由于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觀點,不得不考慮其觀點有可能作為一出政治計謀。
亨廷頓的觀點有這么幾點疑問。他單獨列了日本文明,并在書里分析日本搭乘中國崛起快車的利弊。并把日本文明與西方文明拉在同一戰線上。還有,觀點提到文明與宗教,理應有種族的界限所引起的沖突,但從未提起,他也避免提到種族之間的界限。
如果文明沖突理論有其政治目的,其目的應在于拉攏想搭乘中國這輛快車的國家,并維持好日本和拉丁美洲等國家。而且讓各國研究戰爭沖突的根源時,不歸咎于美國的霸權主義與金融殖民主義,而是歸結與各大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讓與美國有著利益沖突的國家,尤其是中國,使其作重大決議和戰略部署時,時間、精力和力量用在難以短期解決的文明沖突上,而不是直接聚焦在與美國的對抗上。
五、結語
盡管文明沖突理論存在悖論,但也不否認其價值或者忽略其政治目的性。所以亨文明沖突理論的觀點還是值得研究與重視。正如亨廷頓也提出,通過共同避免、共同調解和求同的原則,世界上也許有著一個文明的、沒有戰爭的未來。但中國結合其優秀的傳統文化、治理經驗和人類優秀文明等,提出的中國治理方案,能破解文明沖突。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所講到的:中國將努力與全球人民一同構建一個充滿尊重、包容、平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秉持共同繁榮發展的赤誠之心,尊重全世界的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參考文獻:
[1]劉懷玉,劉必好.“中國道路”自信問題的若干空間哲學思考[J].探索,2017,(06).
[2]史藝軍,關朋.中華傳統“和合”思想與習近平的世界文明觀[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06).
[3]張文木.“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08).
[4]戴圣鵬.文明交往與融合中的文明沖突[J].人文雜志,2017,(07).
[5]郭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與中國話語的建構[J].浙江社會科學,2017,(05).
[6]胡仕浩.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中國方案”[J].中國應用法學,2017,(03).
[7]蔣靜君,劉石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明沖突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8]劉晨光.試論“中國方案”的核心要義[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
[9]楊衛敏.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優勢及對世界的貢獻——“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之管見[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7,(01).
[10]劉建軍.政黨治理的中國方案——貫徹落實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三重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7,(01).
(作者單位:[1]徐鐵,陸軍勤務學院;[2]黃才權,空軍預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