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芬
(北京市延慶第一中學,北京)
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的課堂相比,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基于高中化學課堂探討如何構建翻轉課堂,并解決平時課堂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
經(jīng)過探索,翻轉課堂實施方案如下:
1.確定教學目標。這是任何教學模式的第一步驟。制定教學目標時分為課前學習目標和課堂學習目標。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交流互動有效為原則。
2.制作教學視頻。主要有教師自主錄制和網(wǎng)上優(yōu)秀視頻下載兩種。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自主錄制更能貼合教學實際,與教學目標和任務更符合,學生的接受度相對較高,缺點是耗時。網(wǎng)上優(yōu)秀視頻則與上面情況相反。但不論哪種方式,教學微視頻都是進行翻轉課堂的重要載體。
3.制作導學案,編制自學效果測驗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完成不同難度的自學檢測題,并且互動交流,互動解答。
4.課堂學習。
(1)課堂檢測。學生對錯誤的題目加以思考,并以小組匯報形式反饋尚未理解的題目,這樣教師可以立即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并把問題簡單歸納,便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完成下一步學習任務。
(2)課堂互動組織協(xié)作,少講多學,實現(xiàn)教師個性化指導和合作共贏。
教師在課堂中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交流。一要引導學生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二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三要引導學生向著正確方向的討論;四要及時作出評價和鼓勵,激勵學生敢于發(fā)表獨立見解;五要做好總結歸納和反饋。在學生進行獨立和互助學習時,教師巡視課堂,給予學生必要的個別指導。
5.自主評價與反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判斷自己是否實現(xiàn)了預設的目標,學生要把活動過程中的思維方法領悟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自己的認知策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案例:《乙醇的結構及反應機理的探究》
【課前學習目標】
①通過觀看《乙醇的燃燒》《鈉與水和乙醇與水反應實驗對比》《乙醇和鈉現(xiàn)象及產物的檢驗》《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視頻,認識乙醇的簡單性質;
②通過生活中對乙醇的認識,以及閱讀課本,認識乙醇的物理性質和簡單化學性質;
【課堂學習目標】
①進一步探究乙醇的結構,認識乙醇的官能團;
②進一步探究乙醇與金屬鈉反應、催化氧化實驗和反應機理;
③采用實驗探究法,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④學會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變化,進一步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規(guī)范實驗操作,提高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
⑤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知識遷移、擴展的能力。

【任務一】實驗探究乙醇的分子結構
同學們自己動手拼插乙醇的模型,探究哪一個是乙醇分子的結構式?
學生研究推理:若是A式結構,應該具有與水相似的性質,能與金屬鈉反應;若是B式結構,則乙醇與金屬鈉不反應。
【學生實驗探究一】①鈉投入水中②鈉投入煤油中③鈉投入乙醇中,并驗證產生的氣體。
【活動意圖】學生結合實驗現(xiàn)象,依據(jù)教師給出的水和煤油的結構,進行分析對比,得出乙醇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任務二】乙醇和鈉反應機理探究
書寫乙醇和鈉反應方程式,根據(jù)乙醇的結構特點,分析乙醇和鈉反應機理,并進行遷移寫出1-丙醇和鈉的反應方程式。
【活動意圖】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學會觸類旁通,強調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
【任務三】乙醇催化氧化斷鍵方式探究
教師使用投影儀展示乙醛的結構簡式,學生拼插乙醇和乙醛模型,根據(jù)模型分析斷鍵部位和成鍵部位。類比乙醇催化氧化反應機理,寫出1-丙醇催化氧化反應方程式。
【活動意圖】通過組裝有機分子模型,加深對有機化學反應原理的理解。在教學中利用分子模型進行,可以突破有機反應的斷鍵部位和原理的問題。有機反應的實質、斷鍵的部位和原理都能夠通過分子模型的拼插形象地幫助學生構建。
【任務四】學生實驗探究乙醇催化氧化反應機理
【活動意圖】學生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觀察了乙醇催化氧化的實驗現(xiàn)象,但是學生在學習后會提出問題,“銅絲是如何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的?”為了使學生理解整個反應的歷程,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驗探究環(huán)境,探究乙醇在催化氧化反應中銅絲的變化過程。實驗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銅絲擔任的角色,同時也正確地認識到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的事實。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完成反應的分步方程式,使學生深入理解整個過程中乙醇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
經(jīng)過一系列教學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更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終生學習的理念。從課堂效果反饋來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對后續(xù)作業(yè)測評效果也更為滿意,對課堂的肯定率較高。可見,這種基于學生“真問題”的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聚焦于核心問題,有足夠的時間參與表達和互動,使課堂成為學生拓展認知、鍛煉思維和發(fā)展能力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