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要】現代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有助于實現學科教學的高效化,提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實現素質教育的改革目標。在互聯網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有效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應用
計算機技術,把教學內容以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文本、圖形等形式展現出來,現代技術展示的靜態圖像、動畫等內容形象具體,內容豐富,便于理解,容易記憶,互聯網和現代技術展示的材料往往還伴有聲音和動態視頻等,都是對知識的集成處理,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里對所學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復習。在認識過程中,學生還需要調動各類感覺器官進行學習,這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互聯網技術還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互動方式,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分享教學資源,提供多種多樣的交互方式,有助于學生的自主交流和自主探索,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當然,現代技術對于知識的處理和展現方式毫無疑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1.提升教學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教學素材,信息量大,趣味性強,能夠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學生通過接觸現代技術制作的素材進行學習,感受到學習的興趣,這些音影材料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習各科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了知識的展示速度,改進了知識的展示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的認識,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系統的總結和展示,從而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概念、認識規律、鞏固知識和培養技能,有助于其學科素養的提升。
2.擴大教學規模
信息技術的共享性,使得質量較好的教學素材得以廣泛傳播,從而實現教學規模的擴大。這有效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師資力量不夠豐富的地方,只要有互聯網,學生便可以通過互聯網享受到較為良好的教學過程;一個是教學交流,通過互聯網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實現教學模式的傳播和交流,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額優選,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大效果,有效促進了教學研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技術自然有利也有弊,教師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恰當應用,有效實施,要不然不僅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額提升,反而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提升信息技術在教學使用中的效果,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能過度使用,導致教學輔助代替教師主導
現代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然而近年來的教學中,發現對學生的課堂體驗強調太多,而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較為嚴重,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出現以后,教師的作用更是弱化。因為在教學活動中除了學生這一主體,還出現了一個比教師更為受歡迎的多媒體技術,我們應該看到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但是沒有老師的主導,一切將不復存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技術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教學的嚴肅性,不能讓現代技術引領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需要趣味性,但是更需要嚴肅性,不能讓課堂教學因為信息技術的存在變得鬧哄哄而無實際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主導課堂教學,避免過度使用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的使用應為教學服務,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
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以教學為目標,在使用現代技術的時候,不能為了使用現代技術而使用現代技術。信息技術能夠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學中一定要兼顧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有一些材料教師應該截取片段進行展示,不能全部展示,因為有些材料含量巨大,全部展示耗時較長,完全不符合教學要求。這樣不僅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反而讓學生脫離課堂教學,影響學生對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視和認識。
3.不能用技術使用代替學生思考
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現代技術,特別是PPT課件制作中,教師往往會將學生思考的問題和思考的答案一起呈現在PPT課件中,然而這一做法往往會導致教師用課件展示替代學生思考的現象存在。因此,教師在課件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讓互聯網技術替換學生思考,教師應該利用現代技術展示一些重要的題目,這樣可以有效減少題目的抄寫或者述說時間,而學生通過觀看屏幕快速進入思考階段,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思考由課件展示出來,以免造成技術應用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出現。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不能讓人機互動代替人的互動
不能用人機交流替代師生交流,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過程,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達到讓師生雙方共同了解教學過程的目的,這能夠讓教師在動態的活動中完成整個教學過程的任務。但是,如果過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只看到人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忽視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就會讓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單項的信息傳達系統,失去了教師在課堂上應有的活力和親和力。
1.教師講述,展示模式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課件,整合教學資源,把每一節課的重難點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式展示出來,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將隱性的知識直觀化,這些教學過程都是可以讓學生自主接納的方式,易于學生接納和吸收。
2.學生實踐、操作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實踐操作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一人一機,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個性差異不斷改變自己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鞏固自己的知識。
3.網絡互動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人機互動、多向互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大幅度提高了教學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質量,使教師在控制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增強課堂管理經驗和能力,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4.開放式的學習模式
在局域網甚至互聯網四通八達的學習課堂上,開放性的學習模式已經喜聞樂見,這種模式由于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和使用范圍廣等特點,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通過多種學習模式和手段獲取不同的知識,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發布不同的消息和作業,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使得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不斷優化了教學資源,也使課堂教學變得高效。對于學生來說,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使之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全面發展。
[1]田萬林.活化課堂,向四十分鐘要效益[J].新課程:中學,2013(1).
[2]田萬林.網絡教研在學校教研活動中的有效實施[J].考試周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