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
【摘要】:所謂生態林業,包含了經濟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相比傳統的林業產業,生態林業屬于新型的林業生產方式,其涉及面廣、內涵豐富,以不破壞生態穩定性及多樣性為前提,通過向林業系統中投入物質、能量來提高生態林業系統的生產力及能量轉換率。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生態林業建設防護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環境;林業建設;趨勢
1 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原則
生態林業的建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優化組合,生態林業建設要注意不同類型的種間組合,合理搭配系統內的物種,保證每個物種互相促進、互相支撐;二是因地制宜,生物與環境要互相適應,各生物種群的規劃、安排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適宜發展林業則發展林業,適宜發展農牧則發展農牧,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促進生產結構、物種的多樣化發展;三是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平衡的原則,發展生態農業要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前提下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通過生物、環境、森林等資源的優化、協調,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產出,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發展目標。
2 生態林業建設的主要措施
2.1 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
森林資源包括林地、野生動植物等,其中林地是整個森林系統的載體,也是生態林業建設的根基,因此要基于戰略的高度加強林地的保護及管理,為生態林業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全國各地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參照《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中的相關內容守住林地紅線[4]。嚴厲打擊毀林開墾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清理收回以退耕恢復植被,保持生態林業的穩定發展,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逐漸成為一個敏感話題,隨著長江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人們又將關注熱點轉移到了野生動植物的保護上來,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退化、破碎化是威脅物種安全的第一因素,因此要嚴格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證野生動物有足夠范圍的生存環境;其次,搶救極小種群,尤其是瀕危野生資源,建立遺傳資源庫;再次,嚴格執行檢驗檢疫制度防止外來有害物種的入侵;最后,通過修法、立法、執法及宣傳教育禁止捕獵野生動物的現象。
2.2 加大生態林業建設的政策扶持
生態林業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一項公益性與經濟性并存的偉大事業,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職能部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生態工程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支持及政策扶持,為生態林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完善生態林業建設保障制度。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建立相應的林業生態建設投入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保持生態林業建設的穩步增長。同時,逐漸取消育林基金,并將林業行政單位人員的薪資福利、各項公用經費等均納入財政預算,以保證林業主力骨干人員及部門的穩定性。其次,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林業基礎設施包括林區道路、飲用水及其他基本建設,以保證林業種苗、林業科技、病蟲害的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將林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納入市政規劃內容,保證林區基本的供水、供電、交通及通信。因此,要加強造林營林管理,通過營林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增加降雨量,逐漸改善荒漠化、石漠化現象。
2.3 加強生態觀念的宣傳教育
目前,除了林業產業相關人員,大部分民眾對生態林業的建設還比較陌生,生態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經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長期培養出來的,但生態觀念一旦形成,會對生態林業的發展起到長效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強生態觀念的宣傳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自然是可隨意獲取資源、隨意排放廢棄物的場所,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而現代社會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林業部門、各地政府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宣傳,強調生態林業的建設與發展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而林業工作者自身更要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在整個林來建設與發展中貫穿生態文明理念。
2.4 不斷創新林業科技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發展生態林業就必須不斷推動林業產業升級,深化林業改革,最終實現綠化增長的發展目標,這一切均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無論是林業部門還是政府部門,均要充分認識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具體而言,林業科技的創新發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林業科技關鍵技術的攻關,如木本糧油、林業生物能源、林業生物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林業裝備等,為現代林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理論支撐。其次,提高林業科技轉化的效率,積極完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林業技術推廣組織架構,明確其公益性定位,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逐步建立一個覆蓋面更大的林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縮短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時間,提高林業科技的經濟效益。再次,完善生態林業發展質量監督體系。參照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對地方標準、企業標準進行修訂與完善,做到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互相側重,提高生態林業發展質量監督體系的可操作性。
3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生態安全為基礎,友好、安全的生態環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自然生態過程是完善的,二是指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是安全的,可以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現代林業從氣候、水資源、土地、糧食、物種、人居環境等各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安全,因此林業的生態建設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建設,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際工作中,要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政府部要從政策方面、資金方面加大生態林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強生態林業觀念的宣導,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通過林業科技的創新實現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玲芳,金德凌.公共財政支持下的生態林業投融資體制[J].閩江學院學報,2005,25(1):39-41.
[2]王云卿.發展林下經濟是生態林業經營的必然趨勢[J].現代園藝,2014(2):170-171.
[3]蔣霞,魏天儒.銅川市生態林業建設模式及其建議[J].山西農業科學,2014(7):742-749.
[4]余蘇英.我國生態林業管理現狀及改良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2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