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鳳
摘 要:"營改增"有利于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職能,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實現專業分工。對規模小的高新技術企業弊大于利。
關鍵詞:營改增 高新技術企業 影響
“營改增”之前,我國增值稅與營業稅并存,存在著重復征稅、增值稅抵扣鏈條不完整等不利于專業分工的弊端。2015年5月1日我國成功推行“營改增”。
一、“營改增”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
1.增值稅稅收彈性高,有利于組織收入
增值稅是對新創造的價值額征稅,可以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的各部門、領域和環節征稅。只要有生產、有流通、有經營活動,有增值額就有稅收,稅源廣闊、經常和穩定。不論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如何變化,增值稅收入都會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相應增長。
2.避免重復征稅
增值稅僅各環節增值額的部分征收,對轉移到銷售額中的在以前環節已征過稅的那部分投入價值不再征稅。對納稅人來說,實行價外征收的銷項稅抵扣掉外購物質資料中己繳納稅款即進項稅后的余額繳稅,這意味著售價相同的商品,單位產品的稅收含量始終一致,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重復征稅的問題。
3.有利于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增值稅只對本流轉環節的增值額征稅,使得商品和勞務的總稅負是在各個流轉環節的稅負之和,不受流轉環節多少的影響。對同一種商品來說,無論是多家企業以專業化協作生產的,還是通過一家“全能化”企業以連續生產方式制造的,只要其品質、性能相同,其總體稅負大致一樣。一家全能型企業如果轉型專業化協作生產企業,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不會遇到稅負加重的障礙。可見,增值稅有利于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3.稅收中性,對資源配置不會產生扭曲
對生產經營者來說,無論生產什么、經營什么,只要價值增量一樣,稅負就一樣;對消費者來說,無論消費什么,只要售價相同,稅負相同。增值稅不會影響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選擇,體現了稅收中性原則。
二、“營改增”增強了稅收的經濟調節功能
增值稅的經濟調節功能較差。增值稅的稅收中性原則要求采用無差別的單一稅率,故而無法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也難與實現對經濟的調節。增值稅避免重復課稅的實現也賴于抵扣鏈條的完整和一國較高的法制化程度,否則,其優越性很難發揮。
1. “營改增”實現了抵扣鏈條完整,避免了重復征稅
我國以前的稅制將商品和勞務分別征收不同的稅種。生產、銷售或進口的貨物及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征收增值稅,銷售無形資產、不動產和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勞務征收營業稅。而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商品與勞務的流動是自由的,商品生產需要購進勞務,勞務提供也需要借助商品投入,二者相互交叉流通,卻不能相互抵扣。增值稅納稅人不能抵扣其購進中所負擔的營業稅(運費除外)。納稅人在生產經營中購進的勞務、技術、無形資產等所含的營業稅不允許抵扣,這部分稅金將再次繳納增值稅。建筑企業提供建筑勞務需要購進施工設備、投入建材,在購進時所包含的增值稅不能抵扣,抵扣鏈條中斷了。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相應的稅金將計入成本,最終計入營業額征收營業稅,同一稅基既負擔了營業稅,又負擔了增值稅,產生了重復征稅。重復征稅會虛增服務業產品的價值,推高物價。
2. “營改增”消除了重復征稅
我國的增值稅只允許扣除納稅人購進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而占比很大的廠房建筑卻不能抵扣。建造廠房是營業稅的征稅范圍,建造廠房的營業稅款也不能抵扣,存在重復征稅,違背增值稅稅收中性的原則。
3. “營改增”對小規模納稅人依然待遇不公
現行稅法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簡易的征收辦法,不能抵扣進項稅額,不能開取專用發票。在銷售時在含稅的基礎上再繳一道增值稅,造成重復納稅,加重了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進項稅額計入進貨成本,使小規模納稅人的生產成本高于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時只能提供稅務機關代開的3%的專用發票,購貨方因不能足額抵扣進項稅額而不愿購買小規模納稅人的貨物。小規模納稅人面臨成本高和銷售劣勢兩大問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4. “營改增”從技術上消除了混合銷售行為
原稅法對混合銷售行為按行業性質和業務性質兩個標準確定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納稅義務,缺乏統一性。增值稅實施細則規定,從事貨物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企業、企業性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貨物,應當繳納增值稅;其他單位和個人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非增值稅應稅勞務,不繳納增值稅。又規定納稅人銷售自產貨物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應分別核算貨物的銷售額和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的營業額,并根據其銷售貨物的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的營業額不繳納增值稅;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貨物的銷售額。
三、“營改增”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
1. “營改增”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走專業化道路
原來營業稅是“道道征收,全額征稅”, 在生產經營中,購進不能抵扣,在勞務領域交易一次,全額征稅一次,使企業服務內部化,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和“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
“營改增”實行“環環征收,層層抵扣”的征稅政策,只對本生產環節的增值額征稅。一項產品和勞務不管交易幾次,其最終的價值會大致相同,稅負也大體一致。這將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走專業化分工道路,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更專注自身主業的發展,專注于做精一門技術,攻關一項技術難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2. “營改增”促進了企業技術開發
“營改增”前,增值稅納稅人購進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應稅勞務不能抵扣;從技術開發企業購進技術等無形資產若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也無法實現抵扣,增加了增值稅納稅人的稅負,加大了經營成本,抑制了購買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的積極性。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相互不能抵扣,束縛了企業技術更新與技術進步,影響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生存能力與發展前景,必然延緩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營業稅納稅人購進的應稅勞務、原材料、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和營業稅不能抵扣,作為營業額的構成部分全額征收營業稅,重復征稅加重了企業的稅收負擔,限制了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營改增”?????????后,消除了增值稅、營業稅的交叉重復征稅,保持了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購進勞務可以抵扣,必將加速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升我國企業的科技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營改增”對小規模高新技術企業影響弊大于利
1. “營改增”對小規模高新技術企業影響聊勝于無
我國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幼稚期,技術風險高,抗風險能力差,業績不佳,達不到一般納稅人的管理要求。納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管理,除了改個名稱、換個叫法和以前沒有本質的區別。
2. “營改增”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政策支持,
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國家給予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在稅收上伴隨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值稅的內在中性特征和抵扣鏈條的要求使增值稅往往實行單一稅率、很少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這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政策支持,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潔云.“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和轉型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5,7(14):346-347
[2]冉明艷.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6,8(8):212-213.
[3]李心陽.“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16,9(9):161-163.
[4]“周晶.營改增”會計處理及其對企業財務影響分析[J]. 全國流通經濟. 2017(03)
[5]何靚“.營改增”下的財務核算及其對財務影響分析[J]. 中國商論. 2017(23)
[6]營改增下企業納稅籌劃研究[J]. 張養恩.中外企業家.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