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化穎 馬月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更是讓全民創業開展的如火如荼。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業活力和潛力的群體,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各高校面臨最重要和最緊急的任務,特別是迎合"互聯網+"的提出,要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從工作崗位的競爭者走向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本文主要闡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探析。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探索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人數超過700多萬,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與經濟增速降低對就業構成雙向壓力,"就業難”成為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從相關數據看,選擇就業的畢業生比例明顯下降(67.8%),而選擇創業的畢業生卻比以往提升了1.8%,在這其中,民辦類高校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達到57.4%,比上年上升6.1%,占據了較大比例。這說明,在國家積極的倡導下,我國畢業生的創業熱潮有逐漸興起之勢,也說明民辦大學生更注重對自身職業技能的培養與發揮,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勢在必行。近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談科技創新。近日,李克強總理又強調"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起來”?;ヂ摼W,特別"互聯網+”的提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參與要素之一,并對現實經濟的形態造成影響。
一、當前社會創業環境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新形勢
(一)大學生成為"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
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重要致辭,指出"只要大力破除對個體和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中國發展就能再上新水平。”2015年兩會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就一定能夠迎來萬眾創新的新浪潮。”于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開始引起大家的關注,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成為2015年熱點事件之一。在一些一線城市,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人群,它叫"創客”。
(二)"互聯網+”時代,中國的創業蓬勃發展
"互聯網+”時代,職業將不再局限于某幾個方面。通過"互聯網+”人們搭建著豐富多彩的創業平臺構建,扮演著經濟、社會和科技創新職能的創客群體中一個又一個的鮮活的主角。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新熱潮下,任何人都可以開個網店,當老板,上班族們也可以下了班,在路邊擺個小攤。總之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或者老板,你都要了解現在這個社會變化之快,上一秒你還是小老板,下一秒可能因你感興趣而設計的游戲進而成為公司的開發人員。
二、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
(一)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創業形成的優勢
1、創業氛圍濃厚,社會廣泛認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大學生創業已經引起社會的重視,各大高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創,大力宣傳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和支持。
2、人群泛化,風險變小
如今利用互聯網創業的人群泛化,從原來的社會、高校精英向普通大學生延伸,互聯網創業的門檻不斷降低。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大部分是學校精英和海歸派。
(二)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對互聯網認識不足、創業目標模糊
大部分大學生對于互聯網在社會各個領域及自身專業方便的應用缺乏一定的認識,在創業時往往不能有效的發現并利用互聯網領域的信息,錯過了商機。更有甚者,只關心商業賺錢的多少,而對自身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不夠重視,創業的目標不夠清晰。
2、高校創業教育基礎差,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理論和課程設置
目前各個高校在互聯網教育方面發展畸形、基礎差。雖然教育部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展例如【創業基礎知識】等課程,但能夠完整執行的高校寥寥可數。而部分高校開展的互聯網教育只是面子工程,大部分學生只是游離于教育體系之外,進行一些零星的、自主的互聯網創業,如通過淘寶、微信朋友圈進行銷售,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社會我責任感和互聯網的創業能力。其次,在高校擔任教育的老師,雖然都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長期處于校園的大環境,和社會上的企業有所脫節,對創業應有的發展、經營以及商機把握等方面比較匱乏,離學生的實際需要相去甚遠。再次,在課程設置上,目前高校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創業教育的培養方案和教材。
3、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落實不足
雖然目前我國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的力度較大,但由于創業扶持政策常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分別制定,導致創業者缺乏對政策的梳理和理解,使創業者普遍不會或者不懂的利用政策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且一味的降低創業的資金門檻,忽視了創業者的素質和條件,會大大降低創業企業的信譽度,不利于后續大學生創業的良性循環。
三、互聯網+時代如何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
(一)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
1、構建立體式的教育模式
從三個維度出發,構建立體式的教育模式。"三維”指的年級、學生和高校是哪個維度。在開展創業教育的時候,盡量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年級特點、專業特點,切實有效的開展教育活動。
根據年級特點開設不同的課程。大一是學生認識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時期,這個階段適合開設"創業基礎”、"職業能力規劃”課程,讓學生形成就業觀念,了解創新創業,積極鼓勵在課外組織各種創意比賽、小發明等,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熱情。大二的學生已經有了對創業的認識,這個階段需要給他們講授"創業引導”。大三大四需要進行實戰訓練,增強他們的創業能力,鼓勵參加創業大賽,深入企業和創業基地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立創業實訓基地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為高校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驅動。高校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的重任。
3、眾籌思維、聚集企業、社區、校友資源
在資深投資人看來,傳統創新創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創新或者創業應該要高大上。實際上,創新創業不一定要高科技、高增長、大規模。傳統的創新習慣于把焦點放在產品表現上,其實,在自身運營、產品表現和服務交互三個方面,任何一點做到創新,都可稱之為創新,簡稱“微創新”。
(二)完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保護互聯網創業環境
政策在出臺之前,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嚴格控制扶持對象,樹立互聯網創業形象。如今互聯網詐騙等不和諧的網絡環境問題婁見不鮮,而在校大學生的警惕性不高,容易走入誤區,所以保護互聯網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社會力量和政府的共同維護。
四、結語
"互聯網+”不僅"+”出了行業的新形態,也"+”出了生活的新方式,更"+”出了思維的新模式。作為思維活躍、掌握專業知識、擁有創新能力且廣泛應用計算機網絡的大學畢業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會背景的支持下,應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克服自主創業中的各項難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創新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官建文,李黎丹."互聯網+”:重新構造的力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報),2015(6):1-6.
[2]潘曉萍.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的探析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55-57.
[3]徐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模式選擇與路徑優化[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10):44-45.
作者簡介:崔化穎(1989- ),女,河南虞城人,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馬月(1993- ),女,河南開封人,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