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凈涵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子女學校,新疆)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促使傳統教學方式的轉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符合新課程標準中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要求。如何編寫、設計出一份優質的數學概念學習學案是筆者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有兩種最基本的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在數學概念的學習過程中,應把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有機地融合起來,取長補短。教師在幫助學生回顧原有知識概念后,揭示新概念的定義,學生在新定義的指導下觀察正反實例,可以比較容易地揭示實例中包含的與概念相關的本質屬性,驗證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再通過變式訓練與數學聯結,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將新獲得的概念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知識建立聯系,形成概念系統。
【學習目標】教師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教材以及學生情況,設計相應課時學案的學習目標。其中還包括學習重點與難點的設計,幫助學生提前預知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學法指導】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大都將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傳授上,很少有機會向學生介紹學習的方法,因此導致學生學習事倍功半。筆者認為概念學案中可以添加“學法指導”這一環節,集中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以及使用本課時學案應注意的事項。
【學習過程】該部分又包含學習準備、學習探究、學習總結三個階段,設計主要依據概念學習的心理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在學習準備環節,充分反映概念形成與同化的有機結合。教師設計問題或以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回憶新概念中涉及的舊概念;再通過填空的形式,給出新概念,將新概念中需要理解的本質特征用填空的形式將其隱去,再由學生通過自學將空格填上。學生大致了解概念的定義,為后面學生歸納概括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提供思考方向。
實例引入環節,教師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經典情境,引出所要研究的一類事物,再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或教師直接展示等方法,呈現適量的正、反實例供學習研究。教師也可以在該環節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實例進行簡單的觀察與分析。
合作交流環節,主要是通過小組之間合作討論的方式,結合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分析實例,從而獲得概念的本質特征,再結合教師的講授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該環節是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本環節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結果。
課堂練習環節是通過數學概念的變式練習,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其中練習題的選擇與順序安排需要依據變式教學的基本理論:先安排直觀具體的變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抽象出概念的本質特征;再安排非標準變式的題目,多角度理解概念的本質;最后設計非概念變式,讓學生明確概念的外延邊界。通過多層次的題目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規律,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總結是教師通過設計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本課時的主要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建立概念之間的廣泛聯系,同時還需適當滲透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自我評價】要求難度適中、檢測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不宜過長。目的是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概念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應借此機會培養學生對學習結果的監控與調節能力,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教師可通過設計解題反思表,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解題反思表設計如下:

解題反思表
【知識鏈接】教師可在該環節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修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教師可設計與本課時知識相關的數學家小故事、數學知識發展史等,也可以介紹該知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數學文化修養,體會數學知識的魅力。
筆者在前人研究數學概念學案設計的基礎上,嘗試著從學生概念學習心理的角度來探索學案的設計,加強數學學習理論對學案編寫設計的指導,其中學法指導與知識鏈接體現學案的自身優勢。學習過程這一部分的學案設計應遵循學生概念學習的心理規律,具體反映在學案的學習環節設置上,包括學習準備、實例引入、合作交流、課堂練習、學習總結五個環節,優化概念學習的學案設計結構,為以后教師在設計與概念相關的學案時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