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昕
摘 要:寬嚴有度、愛之有道的嚴愛統一是大愛。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愛”中有“嚴”的必要性,如何把握好對學生恰當的“愛”和適度的“嚴”,做到愛而不縱,嚴而不厲,關鍵在于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初中生;嚴;愛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30
作者簡介:洪 昕(1978—),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
一、“嚴” 是“愛”的重要組成
師愛包括善良、關心、愛護、幫助、鼓勵、引導、贊賞、尊重、傾聽、寬容、信任、公正、平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嚴格要求。
師愛是“公愛”,它承擔著培養祖國未來棟梁的社會責任,承擔著個體未來發展的重任。而初中學生只是成長中的孩子,必然會面臨各種困惑、犯各種錯誤,這就需要班主任的嚴格要求和嚴格管理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因此,“嚴”是師愛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愛”是“嚴”的本質核心
我認為“嚴”并非苛刻、死板地管理學生,而是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習慣,它的核心是愛。
(1)“嚴”的目標應是“標準高”,而并非讓學生懼怕。“嚴師出高徒”的真諦是高標準、嚴要求,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學生進步的過程就是:提出一個比現階段能力要求高的標準—學生自身努力—完成既定目標—再提出新的更高的標準。無論是“跳一跳,摘桃子”理論還是“最近發展區”理論,都源于此。因此,提出一個比現有水平高的、合適的標準才是促進學生長足發展的動力,這正是“嚴”追求的目標。
(2)“嚴”的方法應是“多樣化”,而并非“河東獅吼”。當學生沒有達到要求或者犯錯誤時,班主任可以嚴厲地批評學生,可以和風細雨地引導學生,可以幽默地提醒學生,也可以語重心長地開導學生;可以直接批評當事人,也可以通過批評他人來教育當事人;可以要求學生檢討、改正錯誤,可以寬容學生的錯誤,也可以從學生的錯誤中發現積極因素,引導其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那個較高標準,能夠促進自我的發展。“嚴”不是看哪個班主任嚴厲,而是看哪個班級的學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達到目標。
(3)“嚴”應是“看得見的愛”,而并非外冷內熱。當我們奉獻自己愛心的同時,如何讓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班主任的愛呢?
首先,要重視表情和聲音的作用。研究表明:感情表達=語言(7%)+聲音(38%)+表情(55%),可見,如果班主任在關心學生時,表達的是關心或者贊賞的語言,但聲音是冷冰冰的,表情是嚴肅的,那么學生得到的就不是愛的信息,這種愛和關心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在與學生交流時,班主任不能吝嗇微笑,不能吝嗇信任的目光,不能吝嗇認可的點頭,不能吝嗇贊揚的拇指,不能吝嗇鼓勵的握手,不能吝嗇任何表達愛心的一舉一動……
其次,用心理學的原理可以事半功倍。“置換效應”“差別強化法”“仰八腳效應”“南風效應”“蝴蝶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心理效應都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為自己付出的那份愛心。
再次,要發揮學生主人翁意識。給學生管理班級的鍛煉機會,能讓他們體驗管理班級的辛勞和班主任為他們付出的無私的愛,有了親身感受就更能感受到教師的愛,更能理解、支持、愛自己的班主任。
最后,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只有有效的溝通才能起到實質的作用,要讓溝通實效性更大,需要在與學生溝通之前考慮清楚一些問題:我為什么要與他溝通?我和他溝通要達到什么目的?溝通時應該說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項?用什么方式說?這種方式他能不能接受?會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他不接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我下一步該怎么做?為了解決問題,除了要和他溝通,還需要找誰溝通?什么時候是溝通最好的時機?等等。只有事先考慮充分,準備周全,溝通才是有效的,才能通過溝通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他們真實地感受教師為自己付出的辛苦和愛。
三、“嚴”與“愛”公正統一
這里的“公正”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必須首先做到,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無法取代的;第二層意思是無論是“嚴”還是“愛”,班主任對待學生都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失衡,方法可以多樣化,但是對學生的心不能有偏頗,否則,會造成與學生的隔閡,一旦隔閡產生,再想化解就要困難得多了。親其師,則信其道。無論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有多大的差異,只要公平公正,班主任的威信自然會樹立起來。
沒有“嚴”的“愛”是縱容,沒有“愛”的“嚴”是專制。只有寬嚴有度、愛之有道的嚴愛結合,才是大愛。
參考文獻:
[1]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