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民
[摘 要]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應凸顯研究內容“問題性”,研究形式“參與性”,研究方法“反思性”,讓教研扎根于校本、師本的土壤,讓教與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使之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
[關鍵詞] 教研模式;問題性;參與性;反思性;研究策略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可見教研活動在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各類教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讓人目不暇接,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該構建靈活、開放、高效的教研模式即以問題解決為基石,以“參與性、反思性”為兩翼的教研模式,讓教研活動扎根于校本、師本的土壤中,更接地氣,使之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催化劑。
一、教研內容突出“問題性”
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或核心價值,應該基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師意識到或未意識到的一個個問題展開研討,以提高教研質量。這是基于“問題學習”在教研領域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學校基于校本,通過研究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探究共同體解決真實的問題或展示某一個領域的成果、經(jīng)驗,實現(xiàn)共榮共享,推進某一領域技藝的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教學研究、案例研究、專家講座都必須要有針對性,要能解決教師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路徑或方法應該來自教學一線,可以是管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是專家在某一領域的成果推廣。如語文教學方面,低段學生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在此方面可以探討如何對歸類識字和隨文識字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對“科學識字”進行探究,探討它對教師的“漢字學”知識提出了哪些相關要求,還有如何提高“字理識字”的效益等。問題確定后,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研究方式,可以是一線教師的經(jīng)驗分享,可以是提供課堂研究的現(xiàn)場,可以是專家的經(jīng)驗分享、案例分析、答疑解難等,以求達到最佳的教研效果。
二、教研形式突出“參與性”
教研活動要具有先導性,只有教師發(fā)自內心地想要參與教研活動,他們才能主動地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教研活動才能真正滿足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應然需求和必然需求。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主題的確定。教研主題由一線教師來確定,可以提高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學期初,各教研組根據(jù)學科特點、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本學科的研討主題。主題來自一線,是教師感興趣的,也是教師急需解決的,渴望在研討中得到同行、領導或專家引領的,大家的積極性就會明顯高于被動地參與。教研應切忌沒有主題、漫無邊際的研討,研討的內容應該做到“小、實、深”。如,在語文學科,通過征求教師的意見,綜合整理出:低段:識字教學的科學性;集中識字、隨文識字、字理識字如何同構共生;中段:作文起步階段,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還是應該讓孩子自由發(fā)揮,放飛思維;高段:教學中,該如何抓住各種文體的特點進行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如何培養(yǎng);這些研究主題來自教師,教師研究起來就會覺得得心應手,能讓教師收獲多多、效果滿滿。
二是研討形式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研形式是執(zhí)教者上課,其他老師聽課、評課,至于這堂課的研究目的,大家都不太清楚,為上課而研究,針對性、實效性都不強。如今,我們可以通過上課前說課,印發(fā)教學設計等方式,將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特色或創(chuàng)新之處介紹給聽課教師,給聽課老師提出課堂教學的關注點。例如在教學“凡卡”時,重點關注如何進行“長文短教”,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理清課文思路后,重點對“凡卡受的苦”“鄉(xiāng)村生活的快樂”兩部分進行比較學習,這樣讓聽課老師帶著問題進行觀摩,教師會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遇到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怎樣解決,學生之間是怎樣互相啟發(fā)的,聽課時教師會一一記錄下來。評課時,就能圍繞研討的主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賞析、質疑,提出建議。
三是研究策略的改變。當教研活動進行到“交流反饋”的環(huán)節(jié)時,我們一般都是請分管的行政或教研組長主持,讓教師按順序逐個分享自己的收獲或建議,有的老師對話筒避之不及,應付了事,有一種被交流的意味。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
1.輪流當主持人
教研主題已在期初就確定了,可以讓教師自己選擇一個比較熟悉或有研究價值的主題,事先就這方面的內容做好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總結。在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適時地對其他教師的分享進行贊賞、追問、建議,緩和氣氛,適時指導,最后,對這次的活動進行總結,并根據(jù)研究主題做出相應的引領指導,這樣,既鍛煉了“主持人”的能力,又使本次教研活動開展得扎實、有效,保證了人人都能參與,人人都有見解,個個都有收獲。
2.個個都有反思
課上好了,評價交流結束了,但這次教研活動還沒有結束,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優(yōu)勢,在校園網(wǎng)對這次活動進行評論、跟帖,可以是學校教師,可以是學科帶頭人,還可聘請專家對活動進行點撥、指導,由于是在網(wǎng)絡中,大家都可以毫無顧慮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可以讓有興趣的教師,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可以是案例分享,可以是經(jīng)驗總結,這樣,一次主題活動目標明確,過程豐富,評論多樣,效果顯著,讓參與者收獲良多,覺得教研活動就是促進自己成長的一次很好的機會。
三、研究方法突出“反思性”
成長=經(jīng)驗+反思。學校領導人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促進教師間的交流。
1.創(chuàng)造思想盛宴
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點”,形成教育觀點靠的是對自己實踐的反思,以及在與大家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教師的智慧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主動獲得的。如,我校的“文筆苑”教師論壇中,我們會分享每次的教研活動主題,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圍繞問題進行討論,重點環(huán)節(jié)可以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遇到了什么困難,以后你會怎么辦?這樣,在學習研討活動中,教師就會逐漸明白只有表達出來,專家們才能知道你想做什么,在做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難,并給你提出相應的建議,而每一條建議,都是一次點撥,都是一個新的視角或思路。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教師受到啟發(fā),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影響別人的同時又改變著自己,最終形成一個卓越的教師團隊。
2.利用網(wǎng)絡資源共享
網(wǎng)絡教研為教師的學習、思考、寫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它不僅能開闊教師的視野,更能促使教師奮發(fā)向上。我們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進行教研。一是實現(xiàn)經(jīng)驗共享。如,一次教研活動后,因時空限制,教師往往不能暢所欲言,我們就利用每周三晚上七點的網(wǎng)絡教研時間進行經(jīng)驗交流。交流的途徑有:一是經(jīng)驗交流或經(jīng)驗總結。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與同事分享,教師們還可以把深藏于心的甚至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來,這些都是非常具有生成性和建設性的資源。二是自由言說。專題討論大家是在一起圍繞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而論壇的互動性則比較強,一句兩句的感嘆,一段一篇的心緒,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教師對教研、教學的看法,教師在自由自在的言說中,展示著個人獨特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看法辯護,也在不斷地思考或質疑他人的想法。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對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深化,知識面也越來越寬。在有效的網(wǎng)絡論壇中每個教師都能獲得在單獨的學習中所得不到的東西。這樣往往能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專業(yè)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