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揚
摘要 辨證選穴體現了中醫的精髓,是辨明病性、確定治療方法的關鍵。本文探討辨證選穴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辨證選穴;針灸;體會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核心,是指導臨床治療的核心理論,同樣也是指導針灸治療的重要理論。針灸治療同樣也遵循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三焦辨證的理論。臨床診療中準確辨證取穴,往往效如桴鼓,體會如下。
咳嗽
患者,男,20歲,久患咳嗽,痰多,氣喘,天氣變冷時癥狀加劇,經常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顯,特來針灸治療。患者就診時咳嗽,咳痰,氣喘,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取穴肺俞(雙)、風池(雙)、合谷(雙)。以補為主,留針15 min,癥狀緩解。復診時加脾俞,足三里后,咳嗽明顯減輕。
按:根據氣喘、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辨證應為濕痰癥,脾濕健運。濕痰侵肺,初診時忽視了苔薄白,脈細,患者久咳,肺氣久傷,肺虛及脾,脾虛生濕。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以扶后天之本,則癥狀明顯緩解。便秘
患者,男,30歲,大便秘結,每3~4d解大便1次,同時伴有頭暈、頭痛、惡心、納差等癥狀,舌淡白,脈細弱無力,長期服用瀉藥,效果不佳。遂來要求針灸治療。取穴大腸俞(雙)、三陰交、關元。針刺后腸鳴音增強,大便仍黏滯不爽。復診時詳細詢問患者,患者自述小腹無脹痛感,有便意而努責乏力,多汗,短氣,疲憊,面色少華,心悸,頭暈眼花,無力排出大便,糞質松散如糟粕。辨證為便秘中的虛秘,治法改用脾俞、胃俞、大腸俞、三陰交、足三里、關元、陰郄、內關、脾俞、三陰交配胃俞,為臟腑經絡表里配穴法,目的在于鼓舞中氣,增強胃腸推動力,培生化之源,濡潤腸道,中焦健旺,自能生氣化血;再取關元補下焦元氣,配大腸俞,以助排便傳送之力。治療后,大便1次/d,效果良好。
按:根據舌淡白,脈細弱無力,多汗,短氣,疲憊,面色少華,心悸,頭暈眼花,無力排出大便,糞質松散如糟粕,辨證為便秘中的虛秘,應加胃俞、足三里,培補中焦,關元補下焦元氣,則效如桴鼓。
失眠
患者,男,28歲,患者因疲勞過度而產生疲倦,乏力,煩躁,精神恍惚,甚至徹夜不眠,直至晝夜不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取穴太陽、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后未見明顯效果,仔細詢問患者有脘痞、便溏癥狀,辨證為心脾兩虛癥;再加脾俞、心俞,脾俞、三陰交健脾益氣養血,心俞、神門養心安神定悸,使氣能化血,血能養心,心能藏神,則睡眠變佳。治療幾天后睡眠變好,各種癥狀消失。
按:綜合臨床癥狀、舌、脈,患者疲勞過度,脘痞,便溏,辨證應為心脾兩虛癥,加脾俞、心俞,健脾益氣養神,則諸癥消除。
頭痛
患者,女,26歲,偏頭疼2年,頭痛時左眼流淚,畏光,甚則泛泛欲吐,時輕時重,脈沉細,苔薄膩。取穴太陽(左)、風池(左)、下關(左)、頭維(左)、本神(左)、睛明(左)、合谷(左)。均采用瀉法。針刺治療后癥狀緩解,但仍有頭痛。仔細追問病史,患者月經失調,來時夾血瘀塊,來時加重,頭痛如刺,經久不愈,記憶減退,辨證為瘀血頭痛。加阿是穴、三陰交,隨痛處進針,出針后不按空穴,流出惡血,即為“以痛為俞…‘血實者決之”的意思,瀉三陰交以活血,化瘀定痛。
按:本病案忽視了患者月經失調,來時夾血瘀塊,且來時癥狀加重這一典型的血瘀癥狀,加用阿是穴、三陰交后效果良好。
痛經
患者,女,30歲,自述5年來,一到月經來時,脾氣暴躁,脅肋脹滿,暖氣不暢,兩乳脹痛,小腹滿痛,痛劇則嘔吐,經期前后不定,色紫,且行經不暢,月經量少,伴有血塊,舌苔薄白,質紅有瘀點,脈弦,要求針刺治療。取穴內關、三陰交、中極,后加太沖、氣海后癥狀明顯改善,痛經發作時連針l周,2個月后月經順暢,無痛經。
按:本病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經行不暢,月經量少,伴有血塊,辨證為肝郁氣滯,加用太沖。太沖為足厥陰原穴,有疏肝解郁,調理氣血的作用。氣海合三陰交,調氣行血,氣調血行,痛經可止。
牙痛
患者,男,40歲,自述牙痛,夜間疼痛劇烈,服用止痛藥物后未見明顯療效,故來請求針灸治療。檢查見右側磨牙發黑,有齲齒孔,壓痛明顯,并有牙齦輕微腫脹,舌質紅,苔薄黃,脈細,診斷為胃火牙痛。選右側下關、頰車、合谷、歷兌穴,強刺激針法,癥狀有所緩解。但第2天疼痛又發生,復診時調整穴位,加雙側太溪穴,針刺治療,治療l周后痛止,再未復發。
按:初次治療未見明顯效果,是因為沒有詳細問診,辨證出現錯誤,僅憑舌質紅,苔薄黃,就辨證為胃火上炎,忽視了脈象(四診中的重要一項)。詳細詢問患者為一中年男性,平素勞累過度,傷及肝腎,腎陰不足。腎主骨,生髓,牙齒為骨之余,腎陰不足,致虛火上浮,灼傷牙髓,發為牙疼,夜間陰氣盛,故夜間劇痛。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腧穴、原穴,具有滋陰補腎之功,與下關、頰車、合谷等同用,共奏滋陰降火、通絡止痛之功效,釜底抽薪,則虛火自滅,牙疼自止。
蕁麻疹
患者,男,38歲,多年蕁麻疹病史,天氣變冷吹風時頻發,發作時四肢有大量風團,劇烈瘙癢,服用抗過敏藥物及中藥治療,仍時有發生,未能有效控制,故來請求針灸治療。患者就診時見面色無華,四肢有大量團塊,色淡,瘙癢劇烈,多處抓痕,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為蕁麻疹,辨證為外感風邪型,治則為疏風和營。取穴雙側風池、三陰交、肺俞、足三里。針法為瀉法。治療3次后風團減少,l周后仍有風團,繼續瘙癢,遂改變治療方案,加脾俞、膈俞、血海,治療l周后痊愈。
按:風疹多是腠理不固,外邪主要為風邪侵襲,阻遏與皮膚發為風團。首診診斷為外感風邪,故選風池、三陰交、肺俞、足三里,疏風和營,未見明顯效果。追問病史,患者有6年病史,且面色無華,其疹色淡,舌脈相參,為病久血虛之象。患者病久血虛,血虛易致風,風邪內侵,留于肌膚而致病,病性虛實夾雜,以虛為主,首診給予疏風和營,只能治標,故當風邪祛除后,病情未見好轉,后選雙側脾俞、膈俞、血海、三陰交,風池、足三里健脾養血,祛風和營,標本兼治,取得了明顯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