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萍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隨著工作的普及和推進,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的專業化的要求便日益嚴格了起來。在我國高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的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不管是國家、教育部的文件中,還是我國的具體國情要求,亦或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推動,輔導員都必須是而且己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骨干力量。本文試圖借鑒國際上對"學校心理學家"的定義,來探討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性質與專業分工。
關鍵詞: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角色定位
輔學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主要發揮著半專業心理助人者的作用。這個半專業心理助人者的角色定位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邏輯起點是輔導員處理好自身多角色集合體關系的落腳點。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時候,有許許多多的教育內容都可以與心理健康教育對應,例如人格輔導、生活輔導、課程輔導、網絡輔導、危機輔導、親子輔導等。雙方面的工作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一、輔導員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價值的引領者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意
心理健康教育負有價值引領的使命。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奉行價值中立的原則,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誤讀,以及意義的誤解。價值中立,是心理咨詢工作中的倫理,以及一些心理活動中的原則。而心理咨詢僅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部分工作的原則作為整體工作的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一大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肩負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應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和培育方面發揮其獨特的意義,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這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新課題,也是極具時代意義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上說,它就是一個從認知價值,到激發情感,再到磨練意志,最終落實于外在行為的過程。不論是認知、情感,還是態度、意志,都屬于心理學的內容范疇,都可以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更好地了解、掌握、養成,也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使核心價值觀教育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作用上說,可以從三個維度看待它。對于個體的心理世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緩解心理沖突,重建心理秩序;對于社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凝心聚氣,塑造社會心態;對于國家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增強國民認同感,增強民族向心力。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個人價值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融通的關鍵點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青年早期,大學階段是其價值觀逐步穩定并最終形成的關鍵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頭腦。社會核心價值觀唯有入腦入心,方能轉化為個人的價值觀;而這個入腦入心的過程,就是個人價值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融通的關鍵點。
心理健康教育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極大的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內容上稍顯片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方法上略顯簡單,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途徑上不免單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主客體關系上二元對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洽。為的就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提升其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達到國家意識形態融入個人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呼應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亦有重大的意義。當大學生的心理坐標系出現偏差,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調整它;當大學生出現思想癥結,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化解它;當社會心理出現浮躁,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調適它。在大學生們通過對多元文化的比較、鑒別、反思和批判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過程中,他們也會感受到自身心理的發展與成熟。在對意義生活自主自覺地追求中,在心理健康教育這個教育主客體交往、對話、理解的平臺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享了良好的溝通方法,構建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把握了主流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互相助益,協同共贏。
二、輔導員是普及性與發展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者
1、輔導員是普及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培養者
這里的培養涵蓋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心理健康情感和態度的培育,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傳播就是輔導員要向大學生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教育。基本知識的普及,基本理念的宣傳是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門基礎。輔導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心理健康社團活動等形式,在大學生中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育可以結合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或者直接參與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工作、組織和帶領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工作等進行而養成,可以通過營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氛圍、調動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或者平臺來實現。
2、輔導員應當對于普及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所側重
輔導員應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心理素質養成、行為習慣養成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這兒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如情商的培養、意志力的培養、情緒管理、幸福感提升等;第二、培養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如消費習慣、運動與作息習慣和時間管理等;第二、現實與虛擬密切結合,輔導員既要在網絡世界中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在現實世界中致力于尋找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三、輔導員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協同者
對于含包括心理危機預防等在內的一般心理問題,輔導員的角色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于少數取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質認證,并通過其它入職考核的輔導員,他們直接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因此他們對于一般心理問題而言,就是“咨詢師”的角色;二是大多數未取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質認證的輔導員,他們面對大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以及開展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時候,他們的角色就是專業心理助人者的“協同者”,幫助專業心理助人者開展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引發心理困惑的現實問題。
對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與處置,輔導員也是發揮著“協同者”的作用。心理危機干預與處置工作有很強的專業性,其中關于心理問題的研判、咨詢等工作要交由專業心理助人者開展。輔導員可以側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即與危機主體或危機事件有密切關系的人,如危機主體的家長、舍友、危機現場的目擊者等,這些人的心理疏導工作,相關事宜的處置工作。第二,大學生心理危機處置過程中的協調工作。比如專業心理助人者需要危機主體背景資料的時候,輔導員可幫助提供;危機處置過程中,需要協同其它部門、隊伍,聯系學生家長的時候,輔導員可發揮其優勢,成為解決問題的紐帶。第三,大學生心理危機處置的善后工作。如幫助危機主體或者其家長辦理休學、復學等手續,為危機主體創設有利于心理健康狀態恢復的班級氛圍、宿舍氛圍等。
參考文獻:
[1]黃蓉生、鄧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專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蘇振芳.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