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姝宏
摘要:文章通過簡要介紹健身氣功以及十九大背景下健身氣功在國內的站點概況,通過數據統計,走訪調研等方式對其進行研究,在當今的健身氣功及站點發展越來越壯大的同時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健身氣功本身所以及在站點推廣中可發展空間方面,例如,在站點設施、站點分布、站點管理,站點并立而存等各個方面。對此,文章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想法,以使健身氣功能更加健康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健康中國 健身氣功 站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1839(2018)7—0106—03
1 健康中國背景下健身氣功推廣優勢
1.1 健康中國背景
健身氣功近年來不斷壯大,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內容提到: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等。[1]正是黨和國家賦予健康中國等一系列背景措施,健身氣功才成功的擴大了其影響力,擁有當今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逐漸走向國際化。
1.2 健身氣功國內推廣優勢
1.2.1 健身氣功本身的價值
健身氣功其健身養心的效果已附著了大量的科學證明。健身氣功對身體體質的改變:優化生理功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標,提高呼吸、免疫、心腦血管等功能,提高COPD呼吸肌肌力和運動力,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病情提高睡眠等。健身氣功通過肢體動作配合調身調息調心的核心內容,使得各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為用,成為有機的整體,進而強身健體;另一方面通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達到內心的平靜,忘卻生活中一切凡事嘈雜,調整生理功能平衡,進而改變生理狀態。
1.2.2 國家的大力扶持
近年來,國家政策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關注體育,在2016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指出大力扶持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為健身氣功的推廣又邁出了飛躍性的一步,在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旗幟、團結奮進,著力解決體育事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將體育強國夢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切實擔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一項又一項國家政策的支持帶動了全國健身氣功工作者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為健身氣功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1.2.3 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通過健身氣功本身的內在價值,加之國家的大力推廣,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和習練健身氣功。健身氣功除了本身的內在價值外,還有著吸引人民群眾的魅力所在:優雅流暢的形體動作之美,靈活和諧的音樂之美,功法中每個動作的名稱之美,每個功法中所蘊含的文學之美。截至2015年底,全國站點總數達到27838個,到2018年全國發展3萬個注冊站點目標的92.8%,練習人數高達3520207名,練習健身氣功的人群在不斷刷新突破,且當前,就目前對國外健身氣功的推廣也是極為順利的,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接觸,練習,并且加入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健身氣功比賽中來。
2 健身氣功站點發展概況
2.1 健身氣功站點發展現狀
健身氣功活動站點是實施健身氣功的主要基地和堅實的基礎,我國于2000開始推廣健身氣功站點政策,在第一批健身氣功活動站點注冊試點工作開始,全國只有5個省市6個站點[2],截至2012年底,全國健身氣功站點已達到15469個,習練群眾150多萬人。到2017年11月15日全國健身站點聯賽總決賽時,已有來自北京,江蘇,上海,福建等三十二代表隊。查閱文獻資料得知:至2013年底,全國正式注冊的健身氣功站點已19510個,站點習練群眾達到180多萬人,健身氣功習練人數約5000萬,且2017年12月16日,上海市首家中國健身氣功站點服務中心以及公益體育社區服務中心開業儀式在上海市隆重舉行。據了解,2018年底,上海市將再建設多家健身氣功站點服務中心和公益體育社區服務中心,使之受益于民眾,最終實現城鄉居民體質增強的目的。[3]
2.2 站點概況
2.2.1 站點容量
據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站點容量少至20幾人,多至100人,其中35%的人群為老年人,58%的人群為中年人,僅有7%的青年人。從數據中可清楚發現,健身氣功對于青年人群的推廣發展力度不夠,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可能是人們對于健身氣功的認識了解程度較為欠缺,造成人們認為健身氣功只適合中老年人習練,在健身氣功之后的推廣發展中尤為需要注意這一方面的推廣,努力改變人們對健身氣功這一大錯誤想法的思想。
2.2.2 站點活動內容
健身氣功站點活動內容主要是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9套健身氣功功法包括《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馬王堆導引術》《十二段錦》《大舞》《太極養生杖》《導引養生功》。由于《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和《大舞》推出時間較早且推廣效果較好,就武漢市調查研究發現:96%的站點的習練內容都會以這五個功法為主,配合練習其他幾套功法。
2.2.3 站點活動時間與頻率
據研究發現,健身氣功站點大多為每天早上習練1小時健身氣功,有個別站點會一天兩次,分別為早上和晚上,各練習一個小時左右,除節假日之外,絕大多數站點都是保證一天一次的習練。其中85%的站點可保證習練者每月至少到三到五,每次練習時間為一小時以上。
3 健身氣功站點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健身氣功站點設施
3.1.1 硬件設施
主要是部分地區缺少固定練功場所[4],在陰雨天及寒冷冬季,無法正常進行定期日常習練,包括場所中所需的地毯也是缺乏的一大巨頭,這就限制了部分功法的習練,如,在習練十二段錦時,習練者必須雙腿盤坐與地進行練習,冬季如若沒有地毯習練,習練者不僅不能養生,反而對身體的健康有極大隱患;其次,缺乏練功音樂帶和音響器材也是部分站點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部分站點都是手機公放甚至無音樂,但是這就極大地減少了健身氣功本身的音樂之美傳播,較為枯燥,即便有手機公放,但音量較低,大部分習練者都聽不清楚。筆者認為可通過政府幫助支持或眾籌等方式來解決。
3.1.2 軟件設施
社區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站點輔導員,首先,缺乏專業站點輔導員,一些地區站點輔導員缺乏過硬的理論知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習練者帶入錯誤方向中去,其次,每個站點輔導員數量應當和習練者的數量保持一個較好狀態,減少教練員教不過來的現象,以保證每個站點健身氣功習練者的學習質量。高水平、高素質的健身氣功指導員的科學指導是健身氣功社區體育服務體系重要的一環,是推動健身氣功健康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5],因此,要完善并加強健身氣功輔導員培訓機制,同時引導指導員對健身氣功習練者提供的信息服務多元化,如科學養生、科學健身的知識以及體育相關政策,體育新聞等,豐富站點課程。軟件設施中的第二大問題即缺乏講座,座談會等多樣式的交流機會,要給習練者理論上和技術上的交流、幫助,增加其練功效果,各個站點可效仿《中國健身氣功科學論壇》等諸如此類多樣化的交流會,而座談會作為當今最為快速有效地推廣學習方式,也是健身氣功可以運用的一大方式,在今后站點的推廣學習中,穿插進入適量的理論講座或座談會等,一定會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3.2 健身氣功站點分布
據調查了解,大多數健身氣功站點集中于大中城市[6],而中小城市及偏遠地區極少甚至沒有。筆者建議:要大城市站點不斷擴大的同時帶動中小城市的站點發展,而不僅限于大中城市,通過大城市中站點習練者到小城市及偏遠地區組織會演,比賽等多樣化方式來宣傳推廣。
3.3 健身氣功站點管理
健身氣功站點發展至今,現有管理辦法內容陳舊、不夠完善,指導站點具體活動的有效性和實施性不強,如今,全國健身氣功站點數目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但目前仍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能有效指導站點活動的管理辦法,筆者認為,健身氣功站點管理和實施同“因材施教”相類似,不同的城市有各自的特點,包括氣候類型,地域文化都影響著對健身氣功站點管理的實施和運行,對于南北方溫差以及多雨地帶的問題解決,需要針對諸如此類的某一地區某一縣的某個站點建立實施可行性管理發展制度,不能一概而論。
3.4 健身氣功站點并立而存
據實地考察,健身氣功不是健身氣功站點唯一的鍛煉項目,幾乎所有的健身氣功站點都同時參加其他運動項目的鍛煉,大部分健身氣功站點與武術,太極拳等站點并立而存,受“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且武術,太極等項目發展歷史較為悠久,早已名揚海內外,這就易導致健身氣功項目被冷落,而健身氣功屬“新生”事物,隨著健身氣功的發展傳揚已取得跨越性進步,我們應當順應潮流,樹立出自己的品牌,并建立自己的站點,而不是被廣大民眾的“先入為主”所影響其發展推廣。[6]同時,可通過多舉行健身氣功比賽來激發習練者的積極性,同時在比賽中得到優越感,增強習練自信和興趣。
4 結語
健身氣功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和嚴謹有益的科學理論,每一個作為健身氣功習練者的人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更好更快的推廣健身氣功,使更多的人民和我們一樣從中受益,從而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幸福感,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通過各個站點管理員的正確引導,改進健身氣功站點中存在的問題,使健身氣功發展更加平衡,更加平穩健康,讓全民健身常態化,健身知識科學化,健身方式規范化,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未來發展。[7]
參考文獻:
[2]李雪穎,健身氣功站點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體育報,2013-7-30(006).
[3]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中國健身氣功站點服務中心暨公益體育社區服務中心在滬揭牌成立
[4]鄺華利,劉紅存.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社區管理的發展現狀及其展望[A]2010.
[5]虞定海,牛愛軍.健身氣功在構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區,體育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田.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5):66-69.
[6]李良萍,王曉瑞,馬燕萍,范蓉.健身氣功在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中的實踐與反思——以蕪湖市為例[A]科技經濟導刊,2016.
[7]李國平,構建以運動促進健康為主體的全民科學健身公共服務指導體系[N].人民政協報,2014-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