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瓊
摘要: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在構建整體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著眼于大學生個性的長遠發展,根據大學生個體需求培養其運動習慣,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原則,不斷深化體育課程及教學改革,從課程指導思想、目標、結構、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評價體系中尋求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智能潛力。關鍵詞: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7—0124—03
1 前言
當前,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成為經濟形態,直接左右著生產力的發展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知識的創新和應用能力培養,歸根結底依附于教育,尤其是依賴于高等教育這個人才培養的平臺。這個平臺的好壞,直接會影響到知識創新的進展與學生創新能力強弱。大學階段是人生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階段,是培養開拓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及身體素質的重要階段。在大學體育教育過程中,由于學生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尤其是前蘇聯的體育教育模式,會使一部分學生的想象力,獨創性的思維及獨特個性極可能被扼殺。另外,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人的個性特征有著不同的要求,與人的個性特征與體育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課程改革的前提下,著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給學生營造有利于個性教育的環境。
2 大學體育課程深化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探析
2.1 大學體育課程指導思想方面的發展和創新
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的確立是體育課程改革的靈魂,指揮棒。大學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要以《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為靈魂,首先要確立大學體育課程整體健康觀的指導思想。通過體育課程教學,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及《綱要》中提及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方面的發展,這樣學生能在大學4年內逐漸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習慣、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體育課程指導思想一旦明確,那么相應的體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評價方法,都要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健康為主的身體教育課程任務來設置。
2.2 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發展和創新
《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體育課程具體目標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目標。從而可以解讀,課程總目標強調體育課程所具備特有的“健身育人”功能。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體育教學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體育教學的每一個構思和步驟,將直接影響學生成長。一個對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身上的體現,不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線條的流暢,骨骼的完善發育,內臟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體的勻稱、協調發展,并且是按照生長發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發展。
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作練習離不開思維、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體育本身的魅力,從而獲得成功的經驗,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把教師要我學,變成學生自己主動學。作為教師更應及時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健身育人”是以身體和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項特殊活動,在活動中除要教給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外,同時還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各種體育娛樂活動能力。[1]
2.3 優化課程結構與體系,實施創新培養
體育課程結構體系的建立有很大的靈活性,大學體育課程根據學校地域、層次、性質等不同,可采取不同的課程體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育課程體系必將課堂學習、課外練習、統一標準與特色標準、共同發展與個性發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發展需要,構建具有特色創新課程體系。[2]
首先,可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根據本校各院系學生個性特點,認知水平,運動習慣以及學生的喜好,以《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準繩,對課程標準進行適當分解,分階段、分步驟的實現體育課程標準的校本化。其次,將體育課程大綱校本化,突出因材施教的大綱體系。最后,將體育課程內容校本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結構體系必須要校本化,根據學校、學院、專業的不同,采用與之相適應的體育課程結構體系。
2.4 調整學習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實施創新培養
體育課程應固本大綱,著眼現實,大膽嘗試,改革創新,學校、體育教學單位及教師個人可根據本校、本課堂的實際情況來優化課程結構,選擇教學模式與學習內容。大綱的指導下采取靈活性教學手段與方法以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從“健康育人、創新力培養”的指導思想出發,教師會創造性地采取多樣性手段來教學,學生會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學習來完成課程任務;課程目標會變得摸得著、看得見,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都有更大的知情權、選擇權。學生必將產生濃厚的體育興趣,《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所指出的運動參與目標輕松實現,運動技能、身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隨之實現,學生也逐步會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另外,體育課程學習留有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給予有效的指導,促進學生運動知識和技能,過程鉆研、方法探究,創新能力的培養。[3]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首先要了解學生情況和學生個體差異,老師要了如指掌。其次要熟悉教材、場地與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最后,能夠切切實實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體驗到體育學習和活動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樹立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和活動。[4]教師要改變原來傳統地教學模式,多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5]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的獨特見解與方法及時提出表揚與肯定,在體育課堂中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
教師還可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特點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多采取新的授課形式。設計學生參與性強,以學生自主運動、組織和創新為基礎的授課形式,通過學生的自我創造與體育運動的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拓精神。[6]從教學方法來看,要實現“置入”教學模式向“對話”教學模式的轉變,讓學生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生命中的創造能量。
2.5 善于課程資源利用、實施創新教育
教師要發揮的自己主觀能動性,善于引導學生對學校現有體育設施加以改造和利用。如跳臺階、跨欄架可作小球門用,用乒乓球比作鉛球比賽等等;如在常規的武術套路教學中,先將套路中的“攻與防”的含義、然后利用靶子“打練結合”等,可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作為課堂主人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同時將“搶花炮”“斗雞”“射箭”等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改造后引入體育課堂的教學,可充實、豐富校本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可提高學生體育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要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地理自然環境,讓學生自己策劃開展戶外運動,如登山、游泳、越野跑,野外拓展等等,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團結合作的能力;另外與學工部、團委聯合起來,開展二級學院師生運動會,單項體育協會的比賽活動等,其策劃與組織全部交給學生自己來辦,利用這些賽事平臺可培養學生的組織及創造能力。最后,在體育延伸力的開發與利用上,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單項體育協會運作平臺、大型體育賽事、或利用相關的APP、各種媒體獲得與體育的信息,提高學生體育欣賞與寫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6 健全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保障創新能力培養效果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指揮棒,也是體育教學質量檢查與監督的砝碼。要保障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得以實現,則要建立與之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和激勵體育教師積極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加強課堂學生開展創新活動,讓體育課堂變成互動、發展、創造的課堂。在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上建立相應的主客觀評價指標:一是主觀上給予肯定,在課堂上樹立榜樣,將會大大的提升學生創新熱情;二是學生參加體育創新活動,體育成績上給予加分。另外,體育教師應提高自身教育素養,能做到“一專多能”,要掌握、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知識和技能,注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培養出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人才。教學評價體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課程目標的實現。健全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是培養體育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3 結語
課程改革要繼承與發展并存,在繼承的基礎上搞好新的課程改革。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也就是人才強國夢,我們有必要加大體育教育改革的力度,營造學校體育改革的氛圍,為能培養出創新人才貢獻體育人的力量,肩負起時代的重任。但對于廣大的一線體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做到體育育人,培養出合格的創新人才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張世周.淺談新課程下的高中體育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1-11-18.
[2]唐寧.中學“人生幸福”課程的建構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5-09-20.
[3]王桂紅.新課標下體育教師的理念更新[J].教育革新,2009-11-15.
[4]季瀏.體育課程在繼承的基礎上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教學,2006-07-15.
[5]劉順超,等.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教學刊,2017(6):30-33.
[6]邢蕾.優化體育課程結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⑶: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