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情況
(一)案例事件
劉某某是某民辦高校本科三年級學生,該生由于進入大學后無父母在身邊“嚴加管教”,加上大學開放式的教育,自身自律能力差,出現經常曠課、遲到,寢室衛生差,吸煙,沉迷于游戲,甚至因看不慣室友而偷其電腦等不良行為現象。輔導員及時發現其存在的這些問題,并及時給予干預。在輔導員的積極關注,學校相關部門的努力與家長的通力配合下,該生逐漸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與價值觀。
(二)案例分析
經了解,得知劉某某為獨生子,父親為一名小學校長,母親自有小孩后一直全程陪伴教育,劉某某上大學離開父母后,其母親才從全職媽媽走向工作崗位,父親甚是嚴厲,母親甚是疼愛。通過與其家長、宿舍同學深入交流了解,初步判斷有三個原因誘發其成為一名問題學生:
一是母親的過于溺愛與父親的過度重視,導致其行為習慣、自律能力差。大學之前都是走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幼兒園到高中,父親都會利用自己的人際關系為其成長受教鋪路,衣食住行侍候,學習全程監督。
二是社交能力不足。獨生子女與其生活的環境形成了該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該生在校基本沒什么朋友,唯一一個是與其家庭條件類似,性格外向但特立獨行的室友。由于對學習的敷衍了事,經常曠課、遲到、早退,不愛參加班級活動,班上同學都不愛與其交流,在寢室徹夜玩游戲,影響室友休息,寢室活動也自覺將其排除在外,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不善與人交往,出現一定社交障礙。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該生成長的環境,父親管教嚴厲,導致其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加上從小沒受過挫折與否定,進入大學后很多事情都需自己獨立面對,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孤僻、任性、我行我素、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如該生在面對老師批評后直接在課堂上與老師對峙,后期不去上課與考試;在面對室友言辭過激的情況下,偷其電腦,在學校保衛處介入后,積極懺悔過錯并一再哭訴為期保密,不要告知輔導員,更不要告知父母。
二、解決方案
(一)案例解決的方法
1.搜集信息,分析情況,積極關注
讓一個問題學生洗心革面,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要把強迫式養成教育轉化為學生個體良好習慣與價值觀,就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為了全面、準確了解該生情況,輔導員多次試著與該生做朋友,進行耐心深入的談心,全面了解該生思想、心理狀況,引導其認識自身存在不良行為與價值觀的原因。
2.與領導、同事商討對策
在處理該問題學生的過程中,輔導員多次與領導、同事商議對策,用專業、合理、充滿愛心的方法讓該生慢慢改變與成長,其中包括讓該生參加心理咨詢、與保衛處商討合理解決辦法、讓有經驗的同事做其思想工作等。
3.家長介入,積極引導
在輔導員與父母進行多次交流后,對方認識到了自身在教育小孩方法上的不足,積極激發孩子的成人感,引導其自主性。該生利用寒暑假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到貧困山區支教體驗山區生活與授教帶來的成就感。
4.養成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輔導員堅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抓住大學生富于理想、好勝心強、自尊心強等心理特點對其開展養成教育,針對脆弱和急躁的心理,注重培養自尊、自強、自立精神。在與學生多次交流以后,其慢慢接受輔導員,并改稱“姐”,多次讓其來辦公室幫忙,讓其戒掉打游戲的嗜好;讓其參加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組織的“心理工作坊”,減輕學分壓力的同時,學到更多健康心理知識;鼓勵其參加創新創業“GYB”培訓班,擔任班級班長一職,體驗到受人尊重,積極表現帶來的成就感;在看到其進步后,充分給予肯定,并讓其將自己的成長與感想寫成文章,積極向學院投稿,讓更多人看到他的改變與進步。
(二)具體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多方努力,該生在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后,從點滴改變:學分差已由大二下學期的37分降到大三下學期的18分;從以前的曠課、逃課到現在主動上課,遠離游戲,積極戒煙,諸多表現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班上同學的認可,與同學、老師的關系得到了很大改善;性格也逐漸開朗樂觀自信,寢室衛生不再與個人衛生脫節,能很好融入集體,積極參加活動;與父母關系改善,能主動找其父親談心。
三、案例啟示
(一)將養成教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
1.開展養成教育活動。輔導員可將定期召開的主題班會,特色班級活動,安全教育等多種教育與學生養成教育相結合,并以學生積極參與為主,如讓學生自編、自演相關主題小品,參與拍攝積極向上的校園微電影,組織相關主題投稿活動等,以培養其履行道德要求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本案例中劉某某通過寫成長文章,積極投稿的方式在不斷加強對自己的教育管理。
2.鼓勵學生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高校“第二課堂”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不是應試教育,尤其民辦高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與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道德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道德實踐的過程。比如鼓勵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參與社會服務、通過兼職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等。
(二)加強自身修養,提升業務能力
作為民辦高校輔導員,面對90后、10后一代大學生,或獨生子女,或成長在單親家庭,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輔導員如保姆,如知心朋友,如人生規劃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提升業務能力,加強學習心理學知識、職業規劃知識等,以更好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疏導不良心理問題,同時,引導他們更好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與就業。本案例中針對劉某某同學身上體現的諸多問題,輔導員通過心理疏導,深入談心,積極鼓勵慢慢解開心結,同時幫其自我規劃成長,慢慢積累自信,體驗成就感。
(三)重視與學校相關部門、班委、家長的通力配合
問題學生的蛻變與成長單靠輔導員的談心與督促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如劉某某同學學習不上進,曠課、遲到、不參加考試等需要任課老師的督促與引導;偷寢室室友電腦,觸犯校規,更觸犯法律,學校保衛處利用專業技能很快破案,同時應學生要求不將此事公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遇到學生問題,輔導員要積極與領導、同事們進行交流,探討解決辦法,同時更需要家長的理解與配合,做足家長的工作;當然,班委與班級同學的監督與關注不能少,劉某某在蛻變之路上班委全程監督與關注,積極向輔導員匯報情況。
(四)營造高校良好的養成教育環境氛圍
“環境決定論”,是古往今來諸多思想家與哲人的觀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環境對人的影響。因此,高校要培養具有良好個人修養的高質量學生,就要營造一個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校園德育環境。
1.從制度上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大學雖然等同半個社會,但是也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做保障。養成教育既要靠教育,也要靠規章制度與各種紀律的約束。同時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評價辦法。
2.加強宿舍管理。營造大學宿舍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活起居與行為習慣,除定期開展的“文明寢室”評比活動外,還可多挖掘形式多樣的寢室文化活動。
3.發揮學生社團、廣播、櫥窗、各學院兩微平臺的宣傳作用。
作者簡介:
劉珊珊,女,漢族,重慶榮昌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