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宗
作文最能全面、綜合地考查一個人的語文素養,作文能力是反映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作文在各級各類的語文考試中始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考也一樣。所以,怎樣寫好中考作文,成為初中畢業生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選自己最有把握的題目寫
近幾年來,許多地方中考作文都是選題作文,即在幾個題目中任選其一。面對作文試題,不要猜測哪個有多少人去寫,哪個文題寫出來容易得高分,考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最有把握的文題寫。
二、認真審題是寫作的第一步
審題,首先必須認真閱讀試題所提供的材料或要求,然后仔細分析題目要求寫什么,最后再辨明是什么文體,用什么寫法。有的考生或馬虎大意而未認真審題,或自恃才高而盲目樂觀,一看文題好象容易,就不假思索奮筆疾書,可寫著寫著才發現文不對題,問題嚴重,然而時間已過大半,重寫已來不及。因此,必須仔細審題。審題時尤其注意“特殊要求”,如,“文中出現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代替”等。
三、寫作時應力避俗,力求新,不走險
考場作文是與人競爭之作,超越他人是關鍵,而要勝人一籌,非新非奇非巧非深而難以奏效,庸俗、陳舊、平淡是考場作文之大忌。有的學生一寫母愛就是母親背著高燒的“我”在風雨中走向醫院,一寫老師就是到學生家去耐心補課……千篇一律,讀后讓人大傷胃口。所以,考場作文一定要避俗求新,但求新不等于走險。下面舉一例說明,何為求新,何為走險。有這樣一道作文試題:佛祖釋迦牟尼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一滴水很快會被風吹干,被土吸干,怎能不干涸呢?佛祖說:“把它放到江河海洋中去。”請根據這則材料寫一篇讀后感。寫讀后感首先要選準“感點”,閱讀上述材料,一般學生都會寫“團結力量大”或“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就比較俗。而有的學生則在個人與集體關系的基礎上發出新的感點:一個人怎樣求得生命的永恒價值?投身到大眾的事業中去!這就是求新。然而也有的學生這樣寫:佛祖說的不對,一滴水放在江河海洋中也會干涸,它會蒸發掉,這倒是求新,但佛祖在談哲學和人生,而這個學生在談科學,“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就是走險。考場作文應求新而不走險,才好。
四、切忌胡編亂造,明顯失實
有些考生由于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只能不合情理地虛構,使人感到難以置信。如,有個學生寫《這件事發生在我們鎮》,說鎮長站在鎮政府大樓上向全市民眾發表倡議,這完全是想當然,不合實際,如果寫鎮長發表電視講話還行。作文應該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寫實,若非得虛構不可,如,寫想象類作文,那也得必須符合情感實際。
五、語言要力求優美,有文學色彩,尤其是開頭、結尾兩段
作文評分,一般是從內容、結構、語言等幾個方面考慮的。以前評分重視內容,也就是內容分占比重很大;現在重視語言,語言分大體占到總分的一半,這是今后作文評分的走向。因此,廣大考生務必要認真雕琢語言,使其優美、精煉些、文學性強些。作文的開頭、結尾,往往是閱卷教師注意的地方,所以更要寫好。
六、要高度重視卷面的整潔
卷面是給閱卷教師的第一印象,水平相當的兩篇作文,如果A文卷面干凈,書寫整齊,而B文卻滿紙涂抹,字跡潦草,那么可以毫無疑問地說,A文要得高分,B文要得低分,二者相差會有5—10分之多。因此可以這樣說:卷面整潔是獲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考生必須注意。平時寫得一手好字,考場上寫作文就占了很大優勢。有的學生會說:“我的字就是那樣不好看,現在練字又來不及了,怎么辦呢?”你的字可能并不漂亮,但你可以寫得力求工整,不涂抹,這就可以了。
七、寫作中出現意外時要會自我調控,處變不驚
考場上常出現寫著寫著才發現寫錯了的情況,而時間又不等人,這時不少考生頓時血壓升高,猶如五雷轟頂,不知所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學會采用自我安慰法,使心理平衡,不亂方寸。若剛寫了一小部分就發現寫錯了,應該立即重寫;若已寫了大半才發現,就要考慮怎樣在盡量少動文字的情況下改寫,更要寫好接下來的部分,使文章后半部分光彩奪目,最大限度地遮蔽前半部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