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曰玲
周末,幾個朋友在飯店吃飯,旁邊一桌坐著兩個家庭聚餐,都是六七歲的孩子,一會拿筷子敲碗制造噪音,一會滿店亂跑亂追逐打鬧。周圍的人紛紛側目,頗為不悅,但他們的父母都忙著聊家長里短,并不在意。突然,一位服務員過來上菜,其中一個奔跑中的孩子撞到了服務員身上,差點讓一碗滾燙的湯潑灑到來往人身上,家長們回頭看了看,笑了笑,并不在意。一個熊孩子覺得很好玩,順手撈起一個湯碗,潑向另一個孩子,結果潑到了服務員身上,服務員對此非常生氣。
這時孩子的母親不僅沒有歉意反而埋怨道:“哎呦,你下班洗洗不就行了么,這么大人了怎么還跟孩子一般見識。”轉頭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像她一樣,當個服務員。”這樣一位本身就沒有教養的母親,你又能苛求她教給她的孩子什么呢?
我真想大喊一聲:孩子你可以不優秀,但你不能沒教養。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追根究源,我們不難發現,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都有著一樣的共同點:以自我為中心,粗暴當作勇敢,愚昧當作學識,可笑當作幽默,口無遮攔當作隨性直爽。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家庭教育如此,學校教育也如此。
似乎“教養”一直都是一個很尖銳的話題,大家都在談,可也未必都能明白教養的真正含義。教養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遠不遠,學生的教養是成功的基本,畢竟有教養的人在哪里都受人待見,沒教養的人在哪里都惹人厭。教養是從小就要開始培養的,是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因此,在學生成長的每一步,都需要關注學生的教養問題。
我們以前時常錯誤的認為教養跟一個人的知識層次有關,無數的事例讓我們大跌眼鏡,教養跟學習成績并不成正比。為什么呢?有興趣,你不妨判斷一下小區的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孩子,他的這些教養跟學習成績的關系:
①對誰都很有禮貌,哪怕是小區門衛的大叔,他每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
②為人不貪心。懂得愛人也愛己,他懂得接受時禮貌,拒絕時也彬彬有禮。
不貪心別人對他的愛,不貪心別人的東西,他不會覺得自己貧窮或富有而應該享受更多的愛,他知道自己應該得多少,也知道別人應該得多少。
③懂得分享。每次媽媽給他帶的好東西,他都會分給周圍的人,東西倒不一定有多昂貴,也并不一定特別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卻難能可貴。
前些日子在小區門口,又碰到他,看到他和一個保安室門口的大叔聊得熱火朝天。保安室門口的大叔對我說:這樣一個有素質的孩子,根本不用擔心生計,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幫助他。
也許這個沒有上過大學的孩子并沒有傳統定義上的優秀,不一定能夠成為職場精英。但是因為他的為人,也就是教養,使他的人生會很幸福燦爛,至少不會孤單。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高不高,一個人的教養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遠不遠,幸福不幸福。
作為老師,我們時常發現,我們喜歡這樣的學生:
見人微笑問好,微笑是最美好的表情。
信守承諾,哪怕脫口而出的話都是小小的約定,因為這代表真誠、守信。
懂得說“謝謝”。有禮貌應該是對所有人,無論是上司、長輩、餐飲服務員或是路邊撿垃圾的老者。
吃飯時不發出聲,不隨意轉盤,不翻菜,不要光夾自己喜歡的菜,有公筷使用公筷。公共場合不吃氣味大,碎屑多的東西。
吃完東西自己收拾餐具,無論是在家,還是在KFC、M記,餐館就餐時也盡量將食物殘渣收拾碟子里,便于服務員收拾。
留意坐姿,不交抱雙臂或蹺二郎腿,在公共場所也有一個文明美觀的坐姿。
當遇見別人會發生窘迫時,用自然的方式幫忙化解。當別人遭遇尷尬,雪中送炭、雨中送傘。這代表處事周全。
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不要大吵大鬧。不在背后說人壞話,他人講話,要認真聆聽,不隨便動他人物品。這代表了尊重。
如此這些,與學習成績有關么?作為老師千萬不要以為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就自然而然讓他有了教養,因為很多時候,教養真的跟學習成績沒有多大的關系。
其實,在每個家庭都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大環境下,一次禮貌的讓座、一句貼心的問候、一身整潔的衣服、一手端正的筆跡,都是孩子教養好的表現。“人有教養行走八方,無教養寸步難行。”我一直都相信這句話。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好的家庭門風必然養出有氣質、有教養的孩子,好的校風,才必然培養出大氣、成就斐然的學子。
盍試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