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媚
內容摘要:近年來,中學生的攻擊性行為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由于其惡劣的影響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反社會行為。引起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學校原因主要有學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學校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師教育方法不當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等。從學校角度出發,控制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對策主要有改變學校教育目的,豐富學校教育內容;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建立學校預防和監督機制;強化教師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群體素質等。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 學校歸因 控制對策
近年來,中學生攻擊性行為頻起,各種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它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有序進行,而且還對社會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中學生攻擊性行為問題的研究是學校管理學和學校心理學中極具實踐意義的課題。本文就是致力于從學校角度來分析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其控制對策的。
一.何為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又稱為侵犯行為,是個體社會性發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反社會行為,它最早出現在嬰兒時期。在心理學上,人們一般把攻擊性行為定義為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者破壞性行為。具體可以表現為身體的攻擊、言語的攻擊或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如推人、打人、罵人、破壞他人的物品等[1]。近年來在中學生身上頻繁發生的校園暴力也是一種攻擊性行為,由于其數量之巨、情節之重、性質之惡劣,已經引起了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學校歸因
學校是校園暴力的發生地,中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大多都在學校發生。影響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學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教育目的功利化。雖然我國已推行素質教育,但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成績和分數仍然成了評價學生和學校教育效果的最好標準,大部分中學都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其后果,一是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并誘發暴力性事件;二是在這種教育目的引導下的教師更關照成績好的學生,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缺少人文關懷,很容易造就后進生的偏激心理;三是學校重智育,輕法制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以及心理健康等非硬性教育,致使學生法律意識不足、道德觀念淺薄,這也容易誘發中學生的攻擊性行為。
(二)學校安全管理不完善。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的許多中學還是重視教學管理輕視對學生的管理,尤其對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外在情緒行為的異常變化缺乏應有的關注,從而很難發現學生暴力行為的早期危險信號,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時學校只是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另外,由于有的學校缺少必要的預防應急機制,未能及時發現并制止暴力事件的發生,以至于錯過暴力事件的最佳處理時期,從而導致事態愈演愈烈,再加上學校缺乏后期的處理機制,沒有盡到事后安撫的責任,這給受害者以及學校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三)教師教育方法不當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教師教育方法的不當是導致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發生的重要誘因。我國教育法早已規定教師不準體罰學生,但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以話語方式傷害學生心靈的言語暴力還存在著,如“害群之馬”、“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稀泥巴糊不上墻”等等。這些言語暴力雖不直接對學生的肉體造成傷害,但卻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引發校園暴力的誘導因素。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有時教師會不自覺地把家庭和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緒帶到教學中來,從而使學生成為被宣泄的對象。這不僅傷害了學生的心靈,也容易破壞師生間關系的和諧。更嚴重的是,學生都有習師的特點,教師的不良行為也會在學生身上得到映襯。
(四)中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首先,這時候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身體各方面逐漸發育成熟,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要擺脫父母的愿望,他們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以“小大人”自居,渴望與父母建立起“朋友式”的新型平等關系;另一方面,他們思維的片面性大,情緒激烈,易偏激,被動性和沖動性較大,常常意氣用事,容易激動和失控。
其次,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正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期間,他們的三觀發展還不完善。對于他們來說,辨別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友誼觀正確與否,這些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他們常常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戀戰、自由與冒險等同,這也是導致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校園文化建設的缺陷。一方面,隨著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各種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伺機蔓延,一些夾雜著色情、拜金、暴力等不良現象的文學作品、小報小刊和網絡游戲等也開始流入校園。與另一方面,就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來說,大多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如修剪樹木、整理草坪、懸掛名人名言等,而真正浸潤心靈、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動則比較少。
三.從學校角度出發控制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對策
法國哲學家阿爾都賽曾經指出“學校不僅是一個學習書本知識的地方,同時,它還是把一個孩子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場所”。學校是中學生接受正規社會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從學校角度出發,控制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學校教育目的,豐富學校教育內容。一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重視素質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必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實施和諧的教育,而這個和諧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反觀現實,學校的素質教育不應該只流于形式,而應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和諧發展的人。試問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怎會不擁有一顆干凈的心靈呢?二是強化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確規定,為了促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培養,學校應當實行預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計劃。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互依托,不可分離。學校的道德教育不僅要教會中學生辨別什么是道德行為、什么是不道德行為,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另外,學校還應該結合校情對學生進行文明守紀教育和必要的法律知識教育,讓學生了解校園暴力的危害性和預防策施。
(二)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健全學校預防和監督機制。對中學生群體的基層管理主要包括學校管理、班團組織管理以及宿舍管理等。具體來說,我們要做好學生的安全監管工作,狠抓學生的日常化管理,從上到下建立起學校的預防和監督機制。首先,學校要從大處著手,嚴肅校紀校規、狠抓班風學風建設,以制度和文件的形式對學生提出要求;其次,各班級要形成以班主任為核心、以優秀學生干部為骨干的班級管理隊伍。該隊伍要協助班主任摸清班內同學實際情況,如學生學習生活習慣、性格愛好、個性特長、家庭成員及家庭環境、與人相處及交友等,以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學校宿舍管理員要落實好學校查寢制度,定期檢查學生歸寢情況;要多方面聽取學生意見,滿足學生生活訴求。
(三)強化教師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群體素質。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一是高尚的師德。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質,實質上是我們稱之為教育的這個微妙的人類創造領域中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3]。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教師的師德修養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濃厚的文化素養。一個好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較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再是能教給學生‘一碗水的‘一桶水,而應該是不斷自我充實與更新的‘生生不息的奔河。”[4]三是專門的教育素養,這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提高教育技能技巧和自我行動研究能力,促進自我專業成長。
(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身思想素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中學生之所以會產生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出了問題。學校作為中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應該引導中學生不斷認清自己,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首先,學校要引導中學生正確地接納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幫助中學生養成自信、寬容、與人合作等良好品質,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遇事學會冷靜沉著,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其次,學校還要幫助中學生降壓,提高他們的耐挫能力。要在學習上給學生合適的學法指導,在生活上給他們更多的人生啟迪。最后,學校還要激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學會知法守法,自覺抵制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首先,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大到校園實施的布局小到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要從審美的角度精心設計和規劃,努力讓校園的每一處景物都會“說話”。其次,學校還必須注重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尤其是注重校風的建設和學校精神的培養。學校要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導向,厚積自身的文化底蘊,形成獨特的學校精神,讓學生在先進文化和良好風尚的熏陶下,自覺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
總而言之,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國國內中學生校園暴力現象的消除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并不全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學校作為中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應該在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控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以促進中學生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1]科興教育編.教育綜合大綱解析[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5.
[2]科興教育編.教育綜合大綱解析[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5.
[3]錢慧仙,盧春梅.教師素質的內蘊[J].吉林教育科學,1999(3).
[4]申繼亮,姚計海.心理學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1).
[5]龍德成.漫談陶行之的“生活教育”[J].文史雜志,1998(8).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