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要:傳統金融業嫁接互聯網技術,縮短了金融交易的時間,擴大了金融市場的邊界,但隨之產生的風險比傳統金融業也更復雜。本文分析認為,我們應充分了解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來源和風險類別,從加快法律制度建設、推進信用制度建設、完善監管機制、重視信息披露、加強信息技術研發和投入五個方面入手,防范金融風險,優化金融軟環境,推動我國金融業穩步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控制對策
第12個“五年計劃”期間,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催動了互聯網金融服務業的產生和蓬勃興起。以互聯網技術支持的網上理財、線上結算、在線購物、網絡眾籌等電子商務、e金融服務充斥著我們工作、生活的每個角落。互聯網金融帶給我們驚喜和機會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風險和困擾,譬如:網絡盜竊、網絡詐騙、網絡非法交易、網上洗錢、網上走私......這些網絡金融風險與傳統金融風險相比,隱蔽性更高、速度更快、擴散范圍更廣、復雜性更強,危害性也更大。充分認識網絡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對于建立防御措施、完善風險管控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闡述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分析主要風險及風險控制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制度缺失
互聯網金融業是傳統金融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產物,且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尚無相應地法律制度、行業規則對其進行約束管控。
(二)網絡系統和安保措施不完善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網絡系統設計存在缺陷,系統死機、數據傳輸緩慢、客戶私密信息外泄等事件時有發生。安全保護措施不完善,極易遭受黑客攻擊。
(三)準入門檻低
互聯網金融業初期發展速度過快,準入門檻沒有政策限制和行業監管,市場競爭激烈混亂,交易主體整體素質良莠不齊,業務人員缺乏交易經驗,部分金融財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行業違規違法行為呈現上升勢頭。
(四)信用體系不健全
我國企業征信體系整體水平低,數據缺乏,內容更新速度緩慢,部分信用評價結構設計不合理不科學,因此信譽度和公信力不高,應用范圍受限。另外,一些企業管理人風險防范意識差,漠視企業信用化建設的重要性,在交易前對合作方的信用狀況了解不全面不深入,進而導致交易出現危機。
二、互聯網金融業的主要風險
(一)技術風險
1.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傳統金融相結合的產物,互聯網技術具有遠程快捷處理金融信息的能力,但如發生計算機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等情況,風險積聚和爆發也會在一瞬間摧毀整個線上交易路徑和數據庫信息,這屬于系統性風險,危害性和損失程度不是傳統金融業局部損失可比擬的。
2.技術選擇風險/技術支持風險:線上金融業務需要一整套成熟、合理、高效地網絡技術系統支持。如果選用的技術支撐系統兼容性不高或設計不合理、技術落后,不足以擎起龐大地金融信息數據的整理、加密、傳輸等過程,出現數據丟失、信息亂碼失真等現象將延誤商機,失去市場競爭力。
(二)運營風險
1.操作風險:由于部分金融機構交易程序和交易界面設計不完善,金融從業人員計算機知識貧乏、網絡管理和操作技術水平有限、對線上交易網絡配置不熟悉等問題都能導致交易過程中不合規操作行為的出現,造成密碼外泄、支付結算等錯誤,增加了安全隱患。
2.信譽風險: 線上金融交易平臺以網絡技術為后盾,如果技術支持不能給客戶提供安全、便捷、準確、及時地服務,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引起客戶不滿,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失去客戶群,使自身商業聲譽和經濟收益受損,甚至可能導致整個金融行業的崩潰。
3.洗錢套現風險:與銀行完善的征信系統相比較,一般金融中介機構信息辨識體系不健全,對客戶身份信息、交易目的、財產狀況等審核不夠有效精準,一些不法組織利用互聯網虛擬環境采取匿名注冊、開立虛假賬戶、利用虛擬電子貨幣等手段進行洗錢套現等犯罪活動,給金融機構和客戶造成了巨大損失。
(三)信息不對稱風險
雖然網絡信息資源具有共享性、廣泛性且獲取成本低,但網絡信息中充斥的虛假內容、病毒程序和惡意鏈接也防不勝防,人們處在污染的網絡環境中很難鑒別和高效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所以互聯網信息大爆炸也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實際交易中,交易雙方對對方信息的真實程度了解有偏差,雙方對交易產品和交易過程的了解也存在差異,可能造成交易無法實現或出現違約,僅2015年就有上百家金融企業因此崩潰倒閉。
(四)法律風險
我國法律建設進程遠遠低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速度,現有法律條文都是服務于傳統金融業或IT行業的,互聯網金融業缺乏嚴格有針對性的法律制度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使金融交易供需雙方及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進行商業活動時無法可依,基本權利和義務得不到保護和界定,基于線上投融資活動的跑路、詐騙、洗錢等不法行為屢有發生,行業發展的穩定性得不到法律護航。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控制對策
(一)加快法律制度建設
查補法律缺失,加快互聯網金融業的立法進程和法律體系建設,推進電子商務、線上金融交易、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等方面的立法進程,明確互聯網金融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確保網絡交易各環節合規、合法、安全有效;借鑒國外針對互聯網金融交易和風險防御的法律措施,結合我國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完善我們的法律體系建設。
(二)推進信用制度建設
中國人講究“誠信”,強調誠信做人、誠信做事,但是誠信屬于社會道德范疇,在制約人的外部行為時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確定性。因此,在提高人們“誠信”意識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評價機制和個人信用體系,推廣政府主導的信用等級管理制度,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優化互聯網金融軟環境以降低信用風險發生的幾率,促進金融業規范穩步發展。
(三)完善監管機制
互聯網金融業具有混業經營的特點且運營模式多樣化,而我國施行分業監管模式,兩者口徑不一致,導致互聯網金融部分業態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給違規違法行為的滋生提供了空間。為防范和降低金融風險,規范行業行為,必須創新建立互聯網金融業的監管機制,成立互聯網金融統一監管平臺或強化一部門為監管主體其他部門配合的協作體系。例如:做好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工商局、互聯網信息技術部門等多個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在防止出現監管交叉或監管空白的基礎上,做到適度監管,既保證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推動金融創新,又要將各種金融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四)重視信息披露
互聯網金融企業要確保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并按規定向外部用戶,包括投資人、債權人、供應商、政府及有關部門等提供本企業的財務信息、經營業績信息、管理信息、風險信息、背景信息、投資信息、技術信息等,讓用戶充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根據自身需要和經營目的理性地做出判斷,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和損失;企業由于信息披露增強了自身的透明度,促使經營行為更加規范化、合法化,逐漸降低公司風險和行業風險。
(五)加強信息技術研發和投入體系建設
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經營特點和風險,加大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投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能力;吸納懂金融、計算機、網絡設計、管理運營等綜合素質的人才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優化網絡金融運營的大環境,堵塞技術漏洞,彌補技術方案設計中的缺陷,通過開發口令加密技術、分級授權技術、身份認證技術等加強對數據庫、信息傳輸路徑的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系統抗病毒感染和抵御黑客入侵的能力,降低技術風險和系統風險。
四、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業是傳統金融業和服務業的變革和升級,由此衍生出的經營模式和行業風險帶給我們巨大地機會和挑戰,總結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風險種類:技術風險,運營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和法律缺失、立法滯后的風險,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經驗,提出防御風險的對策:加快法律制度建設、推進信用制度建設、完善監管機制、重視信息披露、加強信息技術研發和投入,在加強監管防患于未然的情況下,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子永.互聯網金融風險與防范[J].商,2013,21:110-170.
[2]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
[3]謝平,周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2-49.
[4]張玉喜.網絡金融的風險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2,10:98-200.
[5]許瑞.網絡金融安全與風險控制研究[J].商業時代,2012,6.
[6]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13,49:1-40.
(作者單位:濟南建筑五金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