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堃 蔣于花 武芳英
摘 要 邊緣農村空心化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難以規避的現象,是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的問題積淀。本文通過對空心村的界定,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帶來的影響, 探討“空心村”的治理路徑和策略,為城鄉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空心村 界定 影響因素 治理策略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6C1160):城市化進程中邊緣侗苗族空心村耕地荒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吳堃,湖南醫藥學院護理學院,講師;蔣于花,湖南醫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武芳英,湖南醫藥學院護理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84
當前,我國欠發達的邊緣農村在城鄉二元分割背景下,農民受現實因素、經濟壓力、城鄉差距、生活追求等影響,勞動力紛紛外流。當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規模超過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的可承受限度后,農村便進入了人口空心化的狀態,繼而導致農村各方面的發展遭遇嚴峻挑戰 。
一、空心村的界定
空心村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問題;既涉及資源利用,又涉及農民家計。近年來圍繞空心村的內涵、形成原因、整治意義、治理模式等,學者們從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角度進行熱烈討論 。但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概念。
(一)從人力資源界定
空心村主要是指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涌入城市過程中,造成的農村勞動力減少,土地資源和房屋閑置、荒廢。2015年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為16884萬人,占總流動人口的57.7%,平均年齡約為38.6歲,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 55.2%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呈單一化、規?;牧魅氤鞘袆展?,使農村人口結構產生了根本變化,成為事實上的“空籠”。嚴重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造成農業“劣質化”、“農村空心化” 和農(村居)民貧困化的“新三農”問題的主要因素 。
(二)從土地資源界定
有學者從土地資源利用角度,基于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情況對空心村進行描述。認為空心村是新建住宅的遷徙,村莊內部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發生變化的過程和表征。偏遠農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建住宅逐漸向交通方便的集鎮靠攏,舊村莊內因此出現大面積閑置房屋和宅基地的空心特殊布局。根據土地資源利用的客觀情況進行量化分析,認為村莊內部土地空置率在30%以上為空心村 。
(三)從村莊空間形態上界定
改革開放后,邊遠山區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壯年舉家遷徙走出村外,在環境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建新房,使舊村莊住戶下降。而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素質不高,勞動能力差,經濟發展緩慢,一些村莊人員變得極為稀少,甚至逐漸變成空村,慢慢消失 。由于人口素質和能力下降,農村生存保障條件進一步衰退,經濟水平下滑,出現經濟空心化現象。在人口流動到城市之后,留下的只能是閑置或者荒廢房屋 。形成村莊空間形態上的空心。
綜上所述,空心村的出現一是人口構成失衡而產生的“空籠”現象;二是村莊內大面積房屋和30%以上的土地閑置;三是農村經濟水平衰退,生存保障條件下降??招拇迨寝r村多要素“空心”的結果,是轉型時期農村“生態失衡”的表現,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難以規避的現象,但是人口流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二、空心村形成的內在因素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戶籍管理制度的放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促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留守主體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家庭婦女等,“空心村”現象成為當前農村的常態 。其根本因素是由于農村人力資本前期投資缺乏與當期的嚴重流失。
(一)農民進城“尋夢”
邊緣農村由于土壤貧瘠,種植單一,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益甚低,更談不上過富裕的生活。在邊緣農民的心目中,城市的寬馬路、霓虹燈、高樓大廈、KTV象征著現代文明,充滿無限誘惑力?!霸诔鞘形拿骱袜l村文明的極大落差中,作為一個擺脫物質和精神貧困的人的生存本能來說,農民的逃離鄉村意識成為一種幸福和榮譽的象征”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所表現出對農民的包容性,做“城里人”已經不是幻想的夢境,吸引了邊緣青壯年農民走上了“尋夢”和“園夢”之路 。
(二)打工致富的呼喚
我國傳統農村自然村落布局散亂,農作主要是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或者手工勞動,效率低,農、林、牧、副、漁很難形成規?;б?。農副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薄弱,其結果是:一是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價格長期存在“剪刀差” ,使農民無法忍受勞動成果沒有得到尊重和認同。二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增長,成本上升,使農業經濟利益滑坡,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農民外出打工一年所獲得的收入,可抵得上在家辛苦耕種幾畝薄田的好幾年。四是農民進城打工致富的范例潛移默化地呼喚著大量的青壯年農民外出,他們在城鄉收入巨大差距的引誘下,比較城里人的生活模式和質量,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而不計后果地往城市涌入。五是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落后形成鮮明對比,寧愿打工也不愿意回家種地 。城市的休閑廣場、林蔭道、公交車、購物中心、醫療條件、成雙成對的美女帥哥等,對邊緣青壯年極具誘惑。促使青年農民紛紛逃離家鄉,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留居,農村呈現出空心化態勢 。
(三)治理制度不完善
邊緣山區農民一般都沿襲古老的村莊聚落方式,為了方便耕作大都習慣將住宅建在自己田邊,分散居住,房屋格局呈帶狀或點狀分布。由于土地富裕,人地關系不緊張,農民不需要劃定住宅邊界,宅基占地面積普遍比較大,隨著時間推移空心村逐漸凸顯出來。一是隨心所欲地往公路邊遷移。我國目前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只有很簡單的規定,村民建房不必履行嚴格的審批 。所以有錢的農民在集鎮建新房,舊宅日趨老化而廢棄。二是農民建房的剛性需求。新一代農民既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又執著于傳統風俗,認為老宅基是祖宗傳下來的風水,不能隨意拆遷,因為傳統懷舊心理而不愿舍棄“祖屋” 。因此再建新房后使原宅基地空心化,造成整個村落無序化狀態。三是攀比心理。部分村民認為建小洋房是地位、富裕的象征,沒有新房沒面子,互相效仿、攀比,形成建房的混亂格局,成為村莊空心化的內在驅動力。四是土地流轉管理不到位。邊緣農村從事傳統農耕的人不斷減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已成必然。目前我國行政機制遠強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因此農村土地的流轉過程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和壟斷性特征,出現流轉行為無序,保障機制缺失 。隨著邊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短期內土地流轉很難形成適度規模,空心村就不可避免。
三、空心村帶來的影響
三農的核心問題是農民,農民是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民家庭基本結構的關鍵要素。農村人口空心化導致農民家庭、農業以及農村的結構日漸碎片化,構成了三農問題的新困境 。
(一)農村家庭結構分解
在農民外出務工的經濟背景沖擊下,造成農民家庭出現離散化的格局。青壯年農民外流使家庭主要成員持續缺失,核心角色的空缺嚴重破壞了家庭結構的完整性 ,導致妻離子散,人在家破。留守弱勢群體因為生計所迫,不得已承擔起繁重的生產勞動;由于監管力不足、自制能力不夠,不僅正常生活困苦,而且安全隱患異常突出。兒童受到侵害、婦女受到騷擾的情況,近年來社會媒體曾經有過持續報道。
(二)環境惡化資源浪費
邊緣農村由于“建新不拆舊”、“一戶多宅”等,使空心村老宅長期無人或很少人居住和修繕,致使村內畜禽亂竄,糞便成堆,生活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蠅蚊亂飛,老鼠成群??罩梅拷浘檬?,破敗不堪,整個村落呈現荒蕪的景象,環境衛生相當惡劣;給村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由于傳統鄉村建設布局散亂,用地超標,落后的農村土地政策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嚴重,資產價值無法得到實現 。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村莊合并重組,邊緣農村戶籍人口減少,現狀建設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建新不拆舊,舊房所占土地,用不能用,耕不能耕,造成大量土地閑置浪費。出現有地的人不種,少地的人不能種,在土地資源十分匱乏的今天,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三)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隨著農民依賴土地生存的可能性降低,部分留守人員整天無事可做,容易滋生事端甚至犯罪,成為農村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叭丝诳招幕F象” 對村落治安產生消極影響,造成村落治安處于真空狀態,使留守群體的權益極易受到侵害 。近年來,農村因宅基地糾紛引起的上訪案件占土地信訪案件的50% 以上,因宅基糾紛造成鄰里不和,兄弟反目成仇,打架斗毆的案件逐年增多 。留守婦女、兒童受侵害時有發生,既造成農村不安定因素,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四、空心村治理策略
空心村是城市化、工業化的伴生物,是鄉村人地關系變遷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空間現象 ??茖W有效的治理已成為目前社會不容回避的課題。
(一)充分運用社會資本治理
邊緣少數民族村莊很難承受市場經濟強大的沖擊力,村莊的軟規范約束力已經逐漸喪失,人際關系不斷向著疏離化、功利化發展。奧爾森認為,“即使在最小規模的集團里,集體產品供給也不可能最優,只有依靠強制或懲罰及選擇性激勵,才能克服排外集團的干擾,實現相容性利益” 。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結構關系的同時也會自發地形成新的習俗和群體,村里人為了自身利益經過重復博弈后,使其再次傾向合作而不是抗拒。新的情境和懲罰機制再一次抑制住自利心理,促使村民個體遵守新的制度和習俗。一是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民主協商的社會資本,增強治理邊緣“空心村”的績效。盡管目前有的鄉村干部還沒有意識到社會資本的社會意義,但事實上,卻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在著力于建設社會資本,開始高效有序的治理“空心村”。二是基層政府要做好“空心村”用地規劃,嚴格控制非農業用地的面積和規模,保證農耕面積的基本數量,劃出非農業用地紅線。規范新建住宅用地的審批,嚴格按時代要求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三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通過賦權與培能的方式促進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催生新的信任、榮譽機制。允許不愿復墾的老宅基占有人講原因、發牢騷,充分聽取村民對村莊建設規劃提出不同意見?;鶎痈刹坷米陨淼纳鐣Y本耐心解釋和勸慰,通過引導和良性溝通,將分歧者帶入新型的社會關系網,讓集體社會資本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強大。由此不斷形成強大的共識性氣場和社會動員,使個別企圖謀求私利的人直面大多數人的輿論壓力。通過培育村落的社會資本,構筑起治理空心村的社會基礎。
(二)充分發揮制度和行政力量的作用
“空心村”的治理制度和行政監管是主體,關鍵人物是要素。關鍵人物就是農村中常說的敢于擔當的能人。首先,縣鄉政府要建設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體系,培育現代有文化、有作為、有思維的新型農民為核心的鄉土人才,推動農村資源整合,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其次,政府要作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發展政策,合理分配治理資源,將治理關口前移。如果農民依賴單一的外出打工增加經濟收入,會加劇“空心村”發生,進一步導致邊緣農村的落后和衰敗。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確定農村人口轉移的危險數值范圍,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農村人口兜底政策,實現對農村人口數量的長期監測 。再次,規范土地流轉。保證農民土地承包權的物權化是土地流轉的前提,明晰產權是流轉的制度基礎,轉變農民的認識是關鍵。要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合同和中介平臺等管理制度,防止隱患多、穩定性差的私下口頭協議形式。逐步實現土地利用的集約化、規?;W詈?,完善社保制度。農村土地流轉與社保水平之間的關系成正比,社保機制越完善土地流轉率越高。農村聯產承包制后,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生存保障,一旦土地被流轉,政府要保證流轉土地農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