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黨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是提高高中生素質的關鍵環節。隨著時代的進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出現一些問題。本文闡述了五個角度,有內涵的活動,有質量的問題,有水平的練習,有意義的情境,有能量的情感。提出在最新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下如何優化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學科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而思想政治課堂是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素質發展的主要載體,因此,優化課堂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要把握課堂效率的關鍵,讓課堂教學發揮“主戰場”的作用。
一、運用有內涵的活動
有些老師片面理解學科核心素養,過度強調新形式,硬性植入議題等綜合性學習方法。如果一直追求的是如此僵硬的活動形式,機械照搬,課堂就會成為華而不實的舞臺。我們要適度調整和改善,從學科內容出發,尋找開放的具有價值意義的議題。從學生出發,提前設計引導好學生行為情況、利用資源情況,從而推動學生按照由表及里,從具體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邏輯的表達。運用有效教學活動,以免出現“越殂代庖”或“形同虛設”的問題。對于簡單的適合學生自我消化的知識, 教師可以利用相對簡潔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對于學生難以自己學習的知識,可以采取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學生互動的方式,探討研究方法。
例如可以設置“班級公約”價值意義的議題。在班級團隊建設過程中,班級公約的形成和比較的探究,與哲學模塊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價值觀”形成等內容相關。在此議題衍生下,還可以設計學校教育理念,城市建設精神相關論點,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還有些教師習慣牽制學生、掌控學生。希望課堂上是安靜的,每個學生都認真的聽,認真的記,當問到問題時,學生能夠異口同聲地回答出來。那么帶著這種理念去授課時,教師就會摒棄容易出現意外的活動,用清楚穩妥的書本理論說明問題。如此一來,教學過程會很順利。即使有些學生有問題,老師“簡單、粗暴、有效”的教學控制會使他沒有問題。因此,政治課堂不應只重視教學的預設,而忽視問題的生成性活動,不能使學生遵循教師的設計路徑,進行配合教師的“表演”,最終完成教學任務。有內涵的教學活動應該激發學生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積極面對聯系現實問題的勇氣。只有具有生活的共鳴,理論才不只是理論,而有深刻意義。
二、設計有質量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問,設問為教師教學指引了線路,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契機,為學生發表自己個性理解提供了平臺。政治思想學科素養要求學生具有政治認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類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執政黨,對不對?”問題是不巧當的,機械式問題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設問應具有引領性和探究的價值性,有些問題是為了提問形式而生,不是因為內容而生,例如這種設問難度過低,沒有意義。而有些問題,為了凸顯教學深度和可研究性,一味增加難度,不利于重難點的理解,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對于那些本身就具有一定深度的內容,教師可以化繁為簡,循序漸進,用一系列推進的設問方式,降低學生思考的難度,就像一級級的臺階幫助學生走向真理。同時,針對目前社會生活豐富化,學生接受途徑的多樣化的情況,思想政治課堂的設問要具有一定的辨析價值。這些人從這個角度分析觀點,那些人從那個角度看待,這種“左右”式的問題使學生學會理性的看待身邊出現的不同觀點。
例如正確看待“互聯網”運用利弊,正確看待“道德兩難”問題等。在課前教師可能通過一些自主預習的設問讓學生嘗試了解內容,做到前面有支撐,在學生在學習結束時,要利用設問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進行階段性的總結,這可以算是前后貫通的設問節奏。這種“左右”“前后”設問體系的完整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有利于整體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有水平的練習
課堂中的練習是教育效果最直觀的試金石。部分教師在準備課程時,前期內容認真細致,而輪到練習設計時則草草收場,隨便找幾個選擇題試試學生是否掌握基礎知識。缺少靈活度的練習,會造成學生抄書本,死記硬背要點的習慣,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培養產生負面作用。缺乏靈活性會使課堂教學枯燥、程序化,缺乏活力和享受。時間久了,學生會缺乏對智慧的追求和對好奇的向往。這樣的課堂不能真正有效地產生,更不用說活力和創造力了。練習中的靈活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廣度上的靈活,要貼合學生學習習慣,靈活運用多種形式,例如選擇、判斷、聯想構架、素材分析、圖表分析等。二是深度上的靈活,要分析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難度層次明顯。
例如,在經濟模塊中,分析怎樣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核心問題上,設計主題應該是分層的,從淺到深,從容易到困難。第一層面讓學生學會區分宏觀調控的不同手段。第二層面理解宏觀調控的意義。第三層面收集實例分析信息。不僅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會到練習帶來的效果,也能讓學生學會對舊知識的聯想與總結,學習對新知識的延伸與預測。
四、創設有意義的情境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教師利用情境向學生展示清晰、具體的形象。一方面,它使學生達到抽象理性的洞察力升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和興趣。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高效學習,便于公共參與、科學精神、法治意識等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設計不同情境連接時,我們注意實際可操作性。例如要充分考慮學生此時的心身狀態,尋找合適的過程與方法。通常主抓學生的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設計要多層次,多方面,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實力。以生活中的實例為切入點,讓學生身臨其境,用圖片表格等直觀的素材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學生積極思考,活學活用。教學情境的設計還要注意留有余地,就像美術中的“留白”。教學過程有兩個重要的環節,預設和生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學生的理論功底不同,關注事物的重點不同,分析能力不同,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他們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教師可以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大背景,但是無法預設到在此背景下學生的結論。假如我們一直將所有的同學引導到教師預計好的結論當中去,就像工廠里批量制造零件,每個零件不差分毫,這是不科學的。教師面對的不是固定的物品,而是一個個具有豐富個體思想的活物,所以請為每個學生創造足夠的舞臺,讓他們展示。教師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理論分析現實,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能力的目的。老師是領跑者,是助力者,在學生出現疑惑和困難時,及時伸出援手進行點撥,而非告知所謂的答案。我們要學會在調查活動中提煉自己的觀點,有效地理解困難之處,提高認識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例如,政治模塊中依法治國內容,可以讓學生分組構成法庭庭審結構,模擬律師、公訴人和法官的角色,審理具體案件,感受公平與正義。
五、形成有能量的情感
公共參與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學生應能夠有序參與公共事務,踐行公共道德,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用于擔當社會責任。教師不能為了使教學便于測量,而只注重知識進度的設計,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用行動形成正能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科內容外化,幫助學生直接進入生活。例如利用假期開展職業體驗,感受職業區別和前景;開展志愿者服務,協助社會工作。如果實在客觀條件限制,教師也應利用網絡搜集各類時政材料、圖片音頻等素材融入課堂,引用學生關注的熱點,讓學生結合自己平日生活經驗的理解來學習,它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共鳴,要避免克服說教式,或者過于成人化的材料,要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內容。